【地区概况】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是海南省中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周围群 山环抱,森林茂密,是有名的“翡翠山城”。
五指山市为海南岛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市区海拔328.5米,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山城。市区面积1169平方公里,人口10.7万。昌化江上游支流南圣河从东向西蜿蜒,流贯全城区。此地气候温和,属热带山区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2.4度,1月份平均气温17度,7月份平均气温26度,极端最高气温35.9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690毫米,极端最大年降雨量为2810.4毫米,极端最少年降雨量为1055.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有“天然别墅”和“翡翠城”之称。
五指山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高岭土,大理石,花岗岩,石墨矿,矿泉水等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全市森林覆盖率75%,森林中木本植物1400多种,高级珍贵木材150多种,药用植物1000多种,还有名贵的五指山野生水满茶,五指山兰花100多种,开发前景极为广阔。特别是五指山动物种类繁多,野生 动物524种,占全国动物总数的22%,许多生物物种属五指山区所独有,是天然的动植物园,有独特的旅游,探险,科考,度假,疗养等价值。
【行政区划】
五指山市辖4个镇、3个乡:冲山镇、南圣镇、毛阳镇、番阳镇,畅好乡、毛道乡、水满乡。共有4个社区、59个行政村。境内有1个国有农场(国营畅好农场)。 冲山镇 辖4个社区、16个行政村:河北东社区、河北西社区、河南东社区、河南西社区、番茅村、什保村、福关村、红雅村、福利村、牙日村、应示村、番慢村、福安村、番香村、牙畜村、报龙村、太平村、什会村、番寨村、南定村。 南圣镇 辖6个行政村:南圣村、红合村、什兰村、牙南村、同甲村、毛祥村。 毛阳镇 辖13个行政村:牙合村、毛旦村、毛辉村、什稿村、毛阳村、牙力村、毛栈村、牙胡村、空联村、什益村、毛兴村、毛贵村、毛路村。 番阳镇 辖5个行政村:番阳村、孔首村、毛组村、布伦村、加艾村。 畅好乡 辖10个行政村:草办村、畅好村、番贺村、番通村、什哈村、什奋村、毛召村、什冲村、保国村、番好村。 毛道乡 辖4个行政村:毛道村、毛枝村、毛卓村、红运村。 水满乡 辖5个行政村:方龙村、新村村、水满村、毛脑村、牙排村。
【历史沿革】
1949年3月琼崖区党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批示顷白沙县毛栈乡(今五指山市毛阳镇)成立了“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管辖白沙、保亭、乐东3个县,陈克文任主任,王国兴(黎族)任副主任。 1951年1月,海南军政委员会决定进行新区域划分,同时撤销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4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选举王国兴等35人为筹委人委员,通过了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草案。同年6月25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乐东县抱由镇举行,会议讨论通过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条例》,选举王国兴等21人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成员,王国兴(黎族)当选为主席,7月1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自治区成立初期,直辖白沙、保亭、乐东、琼中、东方5个县。 1953年7月自治区首府从抱由镇迁到保亭县冲山镇(今五指山市冲山镇),1954年1月将原属海南行政区的崖县、陵水两县划归自治区管辖,范围扩大到7个县。1955年10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通什镇召开,会议根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宣布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改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并将自治区人民政府改为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会议选举王国兴(黎族)为州长,林岳川(黎族)为副州长。1958年11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决定,撤销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州人民委员会迁到海口与海南行政公署合署办公。1961年1月,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恢复自治州原办事机构,并于1962年3月迁回到通什镇办公(今五指山市)。1961年新成立的昌江县划归自治州管辖,这一时期,自治州下辖8个县。1966年下半年,自治州开展“文化大革命”。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崖县撤县成立三亚市(县级),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通什市成立(县级),至此,自治州共管辖7县2市,继续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优惠待遇。1987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同时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2001年7月由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下辖冲山镇、南圣镇、毛阳镇、番阳镇、水满乡、畅好乡和毛道乡7个乡镇。 2002年8月2日,五指山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冲山镇与红山乡、畅好乡与保国乡分别合并,分设新的冲山镇与畅好乡,至此,五指山市原有9个乡镇撤并为7个乡镇。2002年,年底,人口10.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6.2%。辖4个镇、3个乡(冲山镇、毛阳镇、番阳镇、南圣镇、毛道乡、水满乡、畅好乡)、59个行政村,境内有1个国有农场。 2003年底,人口10.91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27996户、总人口1091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90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5.8%。辖7个乡镇、59个行政村,境内有1个国有农场。 2004年底,人口11.01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28445户、总人口1100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138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5.8%。辖7个乡镇、59个行政村,境内有1个国有农场。 2006年,五指山市辖4个镇、3个乡:冲山镇、南圣镇、毛阳镇、番阳镇,畅好乡、毛道乡、水满乡。共有4个社区、59个行政村。境内有1个国有农场(国营畅好农场)。
【气候特征】
五指山由于海拔高,纬度低,森林密布,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22.4℃夏季平均气温为25℃,冬季平均气温为17℃;年降雨量在1800至2000毫米;相对湿度为84%;年平均日照为2000小时左右。五指山地区生态系统保持完好,空气自净能力强,经科学监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值、氮氧化物检验植,均低于国家下限标准0.05mg/ 和15mg/X ,空气纯净无粉尘,是避暑避寒、观光、疗养、康复、度假的胜地。
【地理特征】
五指山主峰由西南向东北排列,先疏后密,二指为最高峰,海拔1867米,山脉延伸及五指山、琼中、保亭、陵水等四个市县。水满旅游风景区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其中五指山主体范围169平方公里,现为海南省级自然保护区。 五指山气候类型属热带雨林气候,冬暖夏凉,不受寒潮侵袭,也不受台风影响。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使五指山生物种类繁多,植被分布为热带自然景观。土地组成以中酸性喷岩为主,加上历年植被的枯枝落叶腐烂,土地较肥沃,适于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生长。 五指山分布有海南岛最典型、最齐全的热带山地森林,主要有:1、皮、荔枝群落;蝴蝶树、青皮群落,是最能反映海南地带性生态特点,被认为是海南岛的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2、山地常绿阔叶林,是以热带和亚热带科属植物为主。如山毛桦、樟科、金缕梅科等种类。还有少量的温带科属,如榛木科的海南特区鹅耳枥、槭树科的十蕊槭;粗榧科的粗榧属和杜鹃花科的杜鹃属等。主要群落有:陆均松、黄背栎群落;是海南的主要热带植被。3、山顶矮林。是由于受山顶、山脊地形作用影响而成的。群落外貌特征为乔木比较低矮,分枝多,弯曲而密集,枝干上常有苔藓植物附生。主要群落有:栎子绸、厚皮香、海南杜鹃群落和广东松、五裂木、微毛山矾群落。它与山地常绿阔叶林是海南主要的水资源。
【经济概况】
2006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2700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万元,增长11.4%,拉动上半年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315万元,增长20.3%,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7141万元,增长6.9%,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
【旅游资源】
山城景色和民族风情是通什最主要的旅游内容,有“一山、一林、一情、一城、一路”之说。 一山就是五指山,一林就是中部的热带雨林,一情就是中部的黎苗少数民族风情,一城就是通什的城市旅游,一路就是通贯海南岛中部的公路。山、林、情、城、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是典型的“绿色生态”旅游城市。 五指山市主要旅游景点: 五指山热带雨林 ·海南民族博物馆 ·七指岭 ·热带植物园 ·中华民族文化村·卧龙山 ·太平山瀑布 ·琼州学院 ·海瑞祖居 ·琼崖公学纪念亭·鹦歌岭 ·甘什岭 ·民族博物馆和仿古黎村 ·白沙起义纪念馆 ·仙龙洞 ·黎苗民族歌舞长廊 ·木色旅游度假风景区 五指山市,犹如镶嵌在五指山区绿涛上的一块翡翠,街道两旁菠萝蜜、椰子树和凤凰树红绿相映,美丽的南圣河像条银白色的飘带绕着山城而过。此地冬暖夏凉,清晨凉风习习,雾锁山城;午间云开雾散,阳光普照;午后乌云聚合,大雨倾盆,往往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异景观,飘带似的彩虹点缀天空。五指山还是黎苗传统文化歌舞及工艺品创作和表演的主要基地,民族风情原始、古朴、浓郁,别具特色的宾馆、黎村苗寨而吸引了大量游人,是海南省每年“三月三”黎苗民族传统节日庆典的主要场所。
【风土人情】
黎族纹身习俗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如果生时不纹身绣面纹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倘若“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再则,在上古时代,种族之间常发生互相残杀的悲剧,把俘虏妇女作为战利品。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将成年时,务必进行纹身,易于辨识,亦藉免为俘虏。所以,“黎家男女周岁即纹其身”。 黎族的“跳竹竿”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打竹舞”来。跳竹竿时,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4-8名男女青年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当竹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拢又急速跃起,并不时地变换舞步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参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边跳舞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热烈气氛。 苗族的斗牛活动 海南苗族的斗牛活动是在锣鼓喧天的气氛中进行的。比赛那天,各个苗家寨子精心挑选最好的牛参加比赛。斗牛场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穿上最考究的服装前往观看。场中央的栏杆中有几十头群众自家养的公牛,头头体壮膘肥。在开始斗架之前,牛的主人要请牛喝糯米酒,使公牛更凶狠。 苗家姐妹节 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是居住在五指山市和保亭县交界处的陡水河畔苗家村寨姑娘们欢度传统节日――姐妹节的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按照海南苗家的传统习俗,要吃姐妹饭。姐妹饭是姑娘们上山采摘野生植物的花和叶,用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熟而成的,吃罢姐妹饭,姑娘与小伙子们身着节日盛装和民族服装,欢天喜地来到陡水河畔, 参加娱乐与体育活动:游方唱山歌、吹芦笙、沙滩踩鼓、鸣锣击鼓、跳芦笙舞、划船、斗牛等。 鼻 箫 鼻箫是海南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是用五指区特产的白竹制用而成。箫管约60厘米长,两端各有一小圆孔,距两端约10厘米处也各有一小圆孔,共有4个小孔,可以奏出7个音节,为适应鼻孔运气吹奏,箫身很细,直径只1厘米左右。鼻箫音质很好,曲调优美,别具一格。关于鼻很箫的产生,还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跳柴舞 黎族地区,山高林密,相传先民们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跃。这情形颇具趣味,逐渐形成了“跳柴”。“跳柴”,黎语称“转涉”。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条)或圆木,其上横架上若干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打柴者相对地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拍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这叫“打柴”。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叩击声里,跳柴者在圆木条分合的瞬间空隙中,不但要敏捷地进进退退,还要自然地做各种花样的舞蹈动作和表演,这就叫“跳柴”。 钱铃双刀舞 黎族男子很崇尚武艺。钱铃棍有两尺长,两端各系着一串铜钱。有钱铃棍意喻扁担,钱铃则意喻山兰丰收(一种旱稻)的说法。舞时,身装传统服饰,一大汉手执八寸双刀,与另一手持钱铃棍者对斗。那闪亮的双刀四面勇猛地向持钱铃棍者佯刺,跳这舞时,往往在一个特制的大簸箕里进行,需要要刺者有血战到底的武士气概,而挡者则需有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 舂米舞 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成鲜明对比的黎族女子,勤劳、温顺、柔韧。舂米舞正反映了这个特点。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的动作。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餐撞击。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不同声音却同一节奏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有趣的"啯--啪!啯啪啯啯啪啪!啯啯啪"声。有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伴奏,哪怕是舂上三四个钟点,也不觉得疲倦。这种欢快而挺拔的舂米动作,自然呈现出了健美的舞蹈姿态。 黎族纺织工艺 黎族的工艺美术,最突出的是表现在纺织工艺上,海南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对于木棉和本地棉花的纺织尤其独具匠心。宋代以前,黎族妇女就会纺织布,织出彩色床单幕布。“崖州被”曾远销中原。 宋代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中,曾描绘了黎族妇女纺织的生动情景:“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变半月夜弹云;夜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富有自己的特色,妇女们用简单的工具(踞织机)织出有精美图案花纹的黎绵、黎幕、黎单、桶裙、花布、头巾等用品,其图案的特点是运用直线、平行线、三角形、方形、圆形等,构成富有装饰价值和独特民族风格的百多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的图案花纹。主要图案有“渔猎农耕图”、“纪祀图”、“丰收图”、“婚礼图”等。彩色一般用红、黄、黑、白、绿、青等几种,配色调和,精致新颖。 黎族歌谣 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 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 三月三 三月三是海南省黎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爱情节,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黎族地区过三月三,目的是祭拜黎族的祖先,并祈祝农作、狩猎丰收。 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