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宁河县位于天津市东北部,京东八县之一,地处京津唐大城市群中间地带,面向广阔的华北、东北平原,县城芦台镇距天津市区80公里,距北京210公里,距唐山45公里,距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40公里。
该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宁河县水资源丰富,土壤疏松湿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等。蔬菜有90类33个品种,果树资源有13类38个品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有30多科类600多个品种。其中银鱼紫蟹、芦苇称为宁河“三宝”,闻名遐迩。境内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县内有文物古迹100多处,主要景点有天尊阁、于方舟烈士故居、七里海等。
宁河县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县之一。是国家确定的优质小站稻、棉花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宁河县历史上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宁河经济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
【行政区划】
县人民政府驻芦台镇。 宁河县辖11镇3乡:芦台镇、宁河镇、苗庄镇、丰台镇、岳龙镇、板桥镇、潘庄镇、造甲城镇、七里海镇、大北涧沽镇、东棘坨镇、淮淀乡、表口乡、廉庄乡
【历史沿革】
1949年9月划归天津专区。1959年五月,宁河县与汉沽区合并,称天津市汉沽区。1961年6月,复置宁河县,属唐山专区。1962年8月复属天津专区。1973年8月划归天津市管辖。 建县至今有264年。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宁河县位于天津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唐大城市群中间地带,面向广阔的华北、东北平原,县城芦台镇距天津市区80公里,距北京210公里,距唐山45公里,距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40公里。 地形
宁河县地貌属海积、冲积平原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域地处九河下消,地势低平开阔。 宁河县自然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等。蔬菜有90类33个品种,果树资源有13类38个品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有30多科类600多个品种。其中银鱼紫蟹、芦苇称为宁河“三宝”,闻名遐迩。境内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县内有文物古迹100多处,主要景点有天尊阁、于方舟烈士故居、七里海等。其中七里海总面积95平方公里,清波荡漾,芦苇繁茂,极具开发和旅游价值。
【经济概况】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2007年宁河县全面实施“配套带动战略”,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优化,三次产业同步推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财政收入11.32亿元,其中地方收入6.57亿元,分别增长23.4%和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4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8529元,增长11.5%。 宁河农业概况
宁河县是国家首批确认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和优质稻、优质棉、商品粮生产基地县。2003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98亿元,比上年增长8.4%;农业投入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增长11.7%。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年均增加投入1亿元以上,农业生产条件逐年改善,标准化农田面积不断扩大,全县节水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38%,创建市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3个。种养结构在推进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优化。形成了20万亩蔬菜、10万亩水产养殖、年饲养量100万头生猪、2万头奶牛、一次存栏规模200万只肉鸡、正常年景10万亩优质小站稻六大主导产品基地。高效节水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业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民进入产业化体系比重分别达到55%和60%以上。保护地蔬菜面积达到2万亩,畜牧养殖小区累计150个。市级标准化种植园区11个、养殖小区28个。全县拥有以三鹿乳业、完达山(七里海)乳业、中芬乳业、康农食品、津沽粮食工业公司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200多家,固定资产投入达7亿元以上,其中总资产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服务组织各7家。拥有宁河原种猪场、换新水产良种场等国家级良种场,津沽牌小站米与绍兴黄酒、西湖龙井、贵州茅台齐名,首批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名牌商品”称号,与天河牌种猪、春芽牌蔬菜、七里海河蟹、换新牌观赏渔等10多个市级农业名牌产品一道,行销各地,享誉国内外。全国畜牧行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在宁河原种猪场成立。
宁河工业概况
该县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919家,从业人员近6.5万人。宁河县工业企业按行业划分,共涉及食品、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纺织等22个行业,主要产品有食用酒和酒精、型钢、铸件、聚脂切片、电线电缆、配电设备、化肥、PVC革、食品等。在全部工业企业中,从所有制形式看,国有集体企业有157家,占5.4%,私营个体企业有2726家,占93.4%。 从企业规模看,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有164家,占所有企业的5.6%。1000万以上的122家,占4.2%,超亿元的有12家。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42.4%。完成工业产值1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入11.8亿元,比上年增长51.7%。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冶金、化工、食品、机械加工制造四大重点行业较快发展,培育了6家企业集团,冠达、天尊、荣亨、久安、芦阳化肥等重点企业规模扩大,档次提高。 天芦牌食用酒精、天尊和芦台春系列白酒、久安配电柜、荣亨系列泵等产品被评为天津市名牌产品。工业经济的外向度不断提高。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8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投资来自日本、新加坡等24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服装、纺织、机械、电子、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安置本县人员就业近9000人,纳税额已接近全县主体税种的三分之一。新加坡泛马公司已累计在我县投资2500多万美元。天神山服装、石本食品等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最佳外商投资企业。县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建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03年底,入区企业总数119家,其中外资企业36家,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外资到位8140万美元。累计实现税收2.53亿元,区内就业人数达7000人。鸿宁机械、郁美净集团芦台化妆品公司、天津三鹿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内联引资持续发展,近几年,每年引进内资总额均在3亿元以上,引进固定资产投入的资金均在亿元以上,新上、扩建内联企业近百家。吸引了一批县外市外大项目在宁河安家落户。 宁河商业概况 该县流通服务业多元发展。宁河县商业比较发达,县城芦台历史上就是商埠重镇,以“商贾辐辏,庐井繁多”闻名,商业起步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宁河县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流通服务业作为活县富民、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促进服务业多元化拓展,构建现代流通服务业基地的要求,以建成连接京津与东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为京津等大城市综合服务的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市场化、社会化、区域化为方向,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为着力点,完善经营机制,扩大规模,拓展领域,自觉融入大流通格局,流通服务业发展呈现新势头。2003年,实现三产增加值32.32亿元,增长24.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8亿元;完成投入2.7亿元,增长50%。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目前,全县各类市场达到46个,总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市场种类多样,经营品种齐全。芦台集贸市场年交易额超亿元,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贸易综合批发市场开发面积达900余亩,固定经营商户1600余家,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户已达678家,吸引了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企业合资或独资入区经营。全区累计固定资产投入3.4亿元。逐步形成了集蔬菜、果品、肉蛋水产品、日用百货、木材、农资建材、粮食等七大专业批发市场于一体的综合批发市场的市场格局,年交易额达12亿元,功能也向市场、商住、加工工业、娱乐休闲、仓储等多元化延伸。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商贸流通百强企业交易市场20强,名列第12位。随着市场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功能和档次的进一步明显增强,贸易综合批发市场已经确立了在全县市场建设和三产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龙头作用。赛丰购物广场、生产资料和建材批发市场以及河蟹、蔬菜、小站稻为主的各具特色的乡镇农副产品主产地市场相继建成,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新型业态发展迅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超市、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建成大型家乐超市,销售额不断攀升,日销售最高达120万元。对外联合进一步加强。县粮油总公司加盟天津市粮油集团,联合闯市场。获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津沽”牌小站米在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旺销,部分产品出口南非、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与中国农资、天津中嘉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成华北地区首家农资连锁超市,优势互补,服务“三农”,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积极发展新兴行业。近年来,每年房地产开发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上,先后建成滨新小区、华翠小区、唐宁里小区、光明区等一批高标准居民住宅小区和成规模的别墅区。华翠小区基本达到国家示范住宅小区标准。依托国家级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优势,以七里海为核心,加快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目前,七里海生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已经制订并开始实施。 对外合作 宁河县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县之一。全县共有“三资”企业177家,外资出口交货值达3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出口产品达16类、200多个品种,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的县经济开发区入区企业达106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吸引了新加坡、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及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区兴办实业。
宁河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亦是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和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并进,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08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9.6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8.15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入达到36.9亿元。三次产业构成达到21.7:54.9:53.3。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到2007年底,全县养殖业产值达到16.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4.5%。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82家,全县农产品 年加工能力达到76万吨。
【人文风俗】
五毒鞋 旧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插艾枝和绣五毒成为旧时津城的主要民俗活动。 艾篙是一种野生植物,随处可见,叶羽状分裂,有异味。全草供药用,枝叶熏烟能驱蚊蝇。五月初四的傍晚9l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插一二根艾枝,表示邪恶不敢进门,瘟疫不能入室,家庭就可以平平安安了。相传,燕王扫北时,杀人如麻,平民百姓多死于其手。五月初四这天,燕王见一中年妇女身背大孩,手领小孩,匆忙逃窜。小孩边走边哭,十分可怜-。燕王见状喝道:"这大孩一定是你的亲生子,不然,你为何背大孩而领小孩,不通情理。"妇女望着满脸杀气的燕王,战战兢兢地说道:"孩子不会说谎,请王爷问问他们吧!、"燕王指着孩子厉生问:"如实说,她是你们什么人?"小孩抱着妇女的腿说:"她是我的娘。"大孩胆怯地说:"我娘被杀死了。"燕王疑惑不解。妇女解释说:"我带子出逃,见这大孩站在门前发呆。一问才知他的父母都被人杀死了。我拽他逃跑,他不动弹,无奈只好放下自己的孩子,把他背起来。"燕王深受感动,思量了片刻说:"你三人回家去吧,在门楣上插上艾枝,我保你全家平安无事。"妇儿回家把艾枝插上,果真避免了一场大难。邻里得知底细,一传十,十传百,都在自家门上插起艾枝来。从此留下五月初四插艾枝的习俗。这个故事流传甚久,无人去分辨真伪。但是,插艾枝的民俗表现了普通百姓之家避邪恶、求安稳的一种心理。直到今日,仍有不少人家在门楣上插艾枝。 所谓五毒,即蝎子、蜈蚣、蛇、蛤蟆、蝎虎子(晰蜴)。旧历五月,气候已渐炎热,孩子们常常赤身裸体在土地上玩耍,最容易遭到五毒的伤害,闹成瘟疫而夭折、绣五毒,就是把这五种小动物的形状绣在鞋头上,让孩子们穿在脚上,认识它们,时时刻刻地去提防它们,不去接触它们,避免遭到伤害。所以五月初五的早晨,孩子们都早早起床,被打扮成别一番模样。头项上擦摸着雄黄,黄色衣裤,襟挂老虎坠,脚穿五毒鞋。绣五毒是家长们替孩子避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