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妙境村
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妙境村所在地市的区县/乡镇/街道地图:上海市区地图 上海市辖区地图 上海市区县地图 上海市街道地图 上海市乡镇地图(辖18个区、1县。共101个街道、107个镇、3个乡)黄浦区(辖6个街道)南京东路街道 外滩街道 半淞园路街道 小东门街道 豫园街道 老西门街道 五里桥街道 打浦桥街道 淮海中路街道 瑞金二路街道 卢湾区(辖4个街道) 五里桥街道 打浦桥街道 淮海中路街道 瑞金二路街道 徐汇区(辖12个街道、1个镇) 上海徐汇区 天平街道 湖南街道 斜土街道 枫林街道 长桥街道 田林街道 虹梅街道 康健街道 华泾镇 徐家汇街道 凌云街道 龙华街道 漕河泾街道 长宁区(辖9个街道、1个镇) 华阳路街道 江苏路街道 新华街道 周家桥街道 天山路街道 仙霞新村街道 虹桥街道 程家桥街道 北新泾街道 新泾镇 静安区(辖5个街道) 江宁路街道 石门二路街道 南京西路街道 静安寺街道 曹家渡街道 普陀区(辖6个街道、3个镇) 曹杨新村街道 长风新村街道 长寿路街道 甘泉路街道 石泉路街道 宜川路街道 真如镇 长征镇 桃浦镇 闸北区(辖8个街道、1个镇) 天目西路街道 北站街道 宝山路街道 共和新路街道 大宁路街道 彭浦新村街道 临汾路街道 芷江西路街道 彭浦镇 虹口区(辖10个街道) 广中路街道 曲阳路街道 欧阳路街道 嘉兴路街道 凉城新村街道 四川北路街道 提篮桥街道 江湾镇街道 杨浦区(辖11个街道、1个镇) 定海街道 平凉路街道 江浦路街道 四平路街道 控江路街道 长白新村街道 延吉新村街道 殷行街道 大桥街道 五角场街道 新江湾城街道 五角场镇 闵行区(辖3个街道、9个镇) 江川路街道 古美路街道 新虹街道 莘庄镇 七宝镇 华漕镇 颛桥镇 虹桥镇 梅陇镇 吴泾镇 马桥镇 浦江镇 莘庄工业区 宝山区(辖3个街道、9个镇) 友谊路街道 吴淞街道 张庙街道 罗店镇 大场镇 杨行镇 月浦镇 罗泾镇 顾村镇 高境镇 庙行镇 淞南镇 嘉定区(辖3个街道、8个镇) 新成路街道 真新街道 菊园新区 嘉定镇街道 南翔镇 安亭镇 马陆镇 徐行镇 华亭镇 外冈镇 江桥镇 嘉定工业区 浦东新区(辖12个街道、11个镇) 潍坊街道 陆家嘴街道 周家渡街道 塘桥街道 上钢新村街道 南码头路街道 沪东新村街道 金杨新村街道 洋泾街道 浦兴路街道 东明路街道 花木街道 申港街道 川沙新镇 高桥镇 北蔡镇 合庆镇 唐镇 曹路镇 金桥镇 高行镇 高东镇 张江镇 三林镇 惠南镇 周浦镇 新场镇 大团镇 芦潮港镇 康桥镇 航头镇 六灶镇 祝桥镇 泥城镇 宣桥镇 书院镇 万祥镇 老港镇 金山区(辖1个街道、9个镇) 石化街道 朱泾镇 枫泾镇 张堰镇 亭林镇 吕巷镇 廊下镇 金山卫镇 漕泾镇 山阳镇 松江区(辖4个街道、11个镇) 岳阳街道 永丰街道 方松街道 中山街道 泗泾镇 佘山镇 车墩镇 新桥镇 洞泾镇 九亭镇 泖港镇 石湖荡镇 新浜镇 叶榭镇 小昆山镇 青浦区(辖3个街道、8个镇) 夏阳街道 盈浦街道 香花桥街道 朱家角镇 练塘镇 金泽镇 赵巷镇 徐泾镇 华新镇 重固镇 白鹤镇 南汇区(辖1个街道、14个镇) 申港街道 惠南镇 周浦镇新场镇 大团镇 芦潮港镇 康桥镇 航头镇 六灶镇 祝桥镇 泥城镇 宣桥镇 书院镇 万祥镇 老港镇 奉贤区(辖8个镇) 南桥镇 奉城镇 庄行镇 金汇镇 四团镇 青村镇 柘林镇 海湾镇 工业综合开发区 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 海湾旅游区 海港综合经济开发区 崇明县(辖13个镇、3个乡) 城桥镇 堡镇 新河镇 庙镇 竖新镇 向化镇 三星镇 港沿镇 中兴镇 陈家镇 绿华镇 港西镇 建设镇 新海镇 东平镇 长兴镇 新村乡 横沙乡 |
|||||||||||
![]() 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妙境村![]()
妙境村地理位置是东和北与川沙镇城区大齿相交,南和南高桥村、界龙村相连,西接长丰村。妙境村地理位置是东和北与川沙镇城区大齿相交,南和南高桥村、界龙村相连,西接长丰村。全村区域面积约1.4平方公里;区域内耕地面积66公顷。村域地形为东西长、南北短;西北角和东北角凸、中间凹的形状;东边从北向南成下山坡形;南边从东南角到西北角成阶梯形状;村域整体形状近似于中国地形。村域成陆年代因紧靠川沙县城约与川沙县城同年代成陆,估计在北宋(960~1127年)年间属江海冲积平原。村内有横穿东西的四条主流河道,从北起有三灶浜、新娘子港、妙境港、瞿家港,这四条主流东起自护城河西至孙桥横沔港;其它还有贯通村域东西和邻村的还有杨花港、长界港、大长浜与小长浜的东西次流;其次还有贯通村域南北和邻村的西横港和护城河;贯通本村南北的有中横港。村名由村域中心贯通全村东西和外乡的缪泾港之缪泾谐音取名妙境村。村域内自古代到20世纪70年代交通运输主要靠八横三纵的河道,以船只作为水上交通运输工具。陆上在古代有原始的泥土路,经过河道架有原始的小木桥贯通全村直达县城的南门吊桥、西门吊桥。直至清代后期有三个富商叫王国生、顾如生、吴如贵联合出资把五条原始河道上通往县城的小木桥改建了五座石桥自西南向东北第一座是瞿家港上五队的王家石桥;第二座是妙境港上五队的张家石桥;第三座是新娘子港上二队的陈家石桥;第四座是长浜上一队的范尔桥;第五座是紧靠护城河横跨通城河上的横沟桥。然后又把这五座石桥之间的泥土路埔设成双拼石板路连接作为陆上交通运输干道。直至70年代中期把这条使用了一个半世纪的石坊路有村投资加宽埔盖了钢渣路;又到了80年代初期把五座石桥陆续改建成水泥一字梁桥;把钢渣路改建成水泥白色路面,交通运输从水上船运逐步转向陆上大、小拖拉机运输。到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随着县城的向西发展这些路桥陆续被征地而拆除。直至1992年底村域内50%土地已被征用已开发建设为城区,其中开辟了城市市政道路横向的有北起新川路、城南路、南桥路、川环南路和最南端的2003年开辟的翔川路;纵向的东起向西有临园弄、川沙路、进贤路、妙境路、华城路、华夏二路和正在开辟的华东路。到2010年底为止全村村民民房已全部拆迁而入住居民小区,全村区域面积只存11.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只存6.8公顷。村域内设有5个村民小组,在20世纪90年代末全村户籍总户数454户,户籍总人数1482人,其中男性735人,女性747人。到2010年底为止全村户籍总户数199户,户籍总人数453人,其余已全部迁入居民小区。第1村民小组总户数120户,其中龚姓为多有83户、康姓有17户属祖籍地。第2村民小组总户数有98户,其中以谢姓为多有43户、其次陈姓有24户、张姓有12户。第3村民小组总户数有86户,其中以徐姓为多有67户有张、胡姓19户。第4村民小组总户数97户,其中张姓为多有87户。第5村民小组总户数有53户,其中王姓9户、张姓13户、沈姓12户、黄姓10户、谢姓7户。全村区域内最多的为张姓120户,龚姓为第二有83户,徐姓为第三有68户,谢姓有50户,陈姓有27户,沈姓有21户,王姓有18户,康姓有17户,黄姓11户,其余的均是婚嫁和移民而来的零星姓氏有39户。人口变动情况第1村民小组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县城向西发展的同时陆续被征地,农业劳动力被安置,未成年人随父母农转非,直至1986年整个村民小组土地全部被征用农业劳动力全部安置完毕撤销了该队的建制,村民全部农转非。第2村民小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被陆续征地,农业劳动力陆续被安置未成年人随父母农转非。直至90年代后期该队的土地已全部征完,农业劳动力全部安置完毕,农业人口全部农转非。第3村民小组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被征地农业劳动力陆续被安置,未成年人随父母农转非,到90年代中期所有农业劳动力全部安置完毕。第5村民小组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陆续被征地农业劳动力被陆续安置,未成年人随父母农转非,直至2003年该队的土地已全部被征完,农业劳动力全部安置完毕。于2004年12月批准撤销了2、3、5队的生产队建制,所有农业人口全部农转非。第四村民小组在1992年8月因上海王桥开发公司开发动迁房基地而开始大面积征地,农业劳动力大批被安置和未成年人随父母农转非。此后在新一轮浦东开发中川沙城区建设更向西扩展,有市政道路建设、有商品房开发建设、有新建学校、也有华东路雨污水泵站和华东路开辟、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变电站建设等征地,农业劳动力全部办理了征地小城镇保障。妙境村的建置沿革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归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年),隶属南汇县。嘉庆十年(1805年)设川沙抚民厅。南汇与川沙以竹行桥船舫沟(已湮没现城南路)为界。镇域南部的城镇部分、黄楼和六团地区(以下简称南部)仍属南汇县;北部的城区和城西地区(以下简称北部)归抚民厅。宣统三年(1911)九月,川沙改厅为县。到1950年6月,镇域南部由南汇县划归川沙县管辖。据上述史料记载妙境村域自元代1292年归上海县。清代1725年隶属南汇县,清代1805年北部(现城南路)为界归川沙抚民厅;南部仍属南汇县。清代宣统三年(1911)九月川沙改厅为县北部属川沙县。直至1950年6月镇城南部由南汇县三房乡划归川沙县管辖,此后村域南北部统一归属川沙县管辖。到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时属川沙县星火人民公社,同年12月至次年5月调整扩大人民公社规模时改为城镇人民公社妙境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四个生产队建制。到1961年底因原建制三队规模大而分散的原因而分设了妙境五队建制。直至1984年中期政社分设成立城镇乡人民政府后于1984年9月原生产大队成立了第一届妙境村民委员会,按原有的生产队为序划分了第1~5村民小组。直至1995年11月撤销城镇乡建制改为东城镇建制后为东城镇妙境村民委员会。又于1997年2月撤销了原东城镇和城厢镇改名的原川沙镇,撤二建一成立新的川沙镇人民政府,为川沙镇妙境村民委员会。至2000年5月又撤销了川沙镇、黄楼镇、六团镇、撤三建一为川沙镇,妙境村民委员会全称不变。又于2006年1月又撤销了川沙镇和机场镇后建立了川沙新镇人民政府后改为川沙新镇妙境村民委员会。村域内村民信仰佛教,在本村4队新娘子港北侧有一所刘家孟太庙在“0”破四旧期间被-把庙内的老爷菩萨全部捣毁成为一所空庙;直至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期间把空庙舍也全部拆除。村域内的1队原有一所五幢四天井的龚家老宅在20世纪90年前后建造锦丽华大酒店和临园小区时被动迁。5队张家有所二幢二厢房一天井的石库门大院,村里人都称之为大房子,它的占地面积有一亩;于2006年被拆迁。在清代1851年~1868年间域内陈家宅有位叫陈世亭的武官当时任江苏总兵,任职后家属随军远离他乡,在本土不留后人。在抗美援朝期间2队有位叫张水汀出生于1932年2月,于1950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603团,于1951年10月27日在朝鲜战场上英雄牺牲,当初年仅20岁。全村从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至1968年期间主要的集体经济靠农业生产以粮棉油为传统农业。自1968年至1970年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开始逐步走向农副工三业全面发展。1、2队的农业从粮棉油发展到种植蔬菜,确保县城的蔬菜供应。与此同时一队还向小加工业发展,利用稻草杆给农业生产资料部加工农药瓶上的瓶套。4队发展种植 蓆草,并且利用自种的蓆草自制凉蓆,实现了生产加工一条龙。除此之外5个生产队全面发展养猪生产,每个队成立一个饲养场,大队成立一个种猪场和养鸡、养鸭场。在大力发展副业生产的同时2、3队又利用猪粪种植蘑菇。于1970年初大队开始逐步发展工业生产,首先从服装、毛巾加工开始到自行生产。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又发展了五金、汽车修理、混泥土预制品生产和水上轮驳运输业。到80年代初中期又发展了商业贸易和淡水鱼生产,水面积有2.51公顷,1986年被上海市农委和畜牧水产局评为市级精养鱼塘。直至80年代后期农业种植结构从原来的三熟制调整为二熟制后为了农业存余劳动力的出路,当时已成立了村委会靠自身的经济实力继续发展建造了一个金属制品厂和制钉厂。到了90年代初村支委和村委会对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于1991年底至1997年期间与专业房产公司联手开发房地产。期间于1992年中期至1994年2年期间利用村属企业金属制品厂与上海电站辅机厂联合组建了一家国集联营企业,该企业于2004年转制为私营企业,又于1994年8月与上海石油公司联建了一所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三加油站,至今仍是国集联营企业。 到1995年初又开发了一块五亩土地建造了2000平方米厂房,招租了一家旅游用品厂为租赁企业。 到2004年10年期间发展到村级企业有国集联营企业2家、股份制企业2家、私营企业3家。因此到2004年村的企业销售收入从0.2亿元逐步增长到1.33亿元,年利润200余万元,劳均收入从千元增长到2万余元。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于1982年村投资给全村每家每户安装了自来水;告别了公共井和灶边井用水;然后每家每户相继改厕后使用了水冲式卫生设备;成为当时城镇公社首家农村使用自来水和水冲式卫生设备的单位。又于1993年村集体投资50万元建成全乡首家农村电话村。到1998年村又投资了15万元对全村每家每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又成为全镇首家农村有线电视收视村。由自然村龚家、康家村,谢家、陈家村,徐家、张王家等组成。总人口428人。其中:本村户数191户,本村人口402人,农保人口0人,镇保人口113人,城保人口207人;外来人口26人。其他人口82人。耕地109.74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64.14亩,鱼塘45.6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75.7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060.00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