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县北庄镇干峪沟村所在地市的区县/乡镇/街道地图:北京市 区县地图 街道地图 乡镇地图(辖16市区、2县。共130个街道、36个地区、136个镇、18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注:地区即乡或镇,是同一块地方、两块牌子,分别负责辖区内居民和农民的管理) 东城区(辖10个街道) 西城区(辖7个街道) 崇文区(辖7个街道,现合并到东城区) 宣武区(辖8个街道) 朝阳区(辖23个街道、20个地区(19个乡、1个民族乡)) 丰台区(辖14个街道、2个地区、2个镇、3个乡) 石景山区(辖10个街道) 海淀区(辖22个街道、2个地区(乡)、5个镇) 门头沟区(辖4个街道、9个镇) 房山区(辖4个街道、1个地区、14个镇、6个乡) 通州区(辖4个街道、10个镇、1个民族乡) 顺义区(辖6个街道、19个镇) 昌平区(辖2个街道、15个镇) 大兴区(辖3个街道、4个地区、14个镇) 怀柔区(辖2个街道、3个地区、9个镇、2个民族乡) 平谷区(辖2个街道、3个地区、11个镇、2个民族乡) 延庆县(辖11个镇、4个乡) 密云县(辖2个街道、17个镇、1个地区(民族乡)) |
|||||||||||
![]() 北京密云县北庄镇干峪沟村![]()
干峪沟村属北庄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东南部,距密云县城33.5公里。全村共有村民40户,73口人,村域总面积5.81平方公里。该村地处深山区,地势南高北低,村落呈长方形,近代成村。 2008年,干峪沟村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内街道3800平方米,安装路灯34盏,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拆除违章建筑1500平方米;修建健身公园一处,为村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场所;垒砌花墙400米,对村内进行绿化美化,栽植各种花草树木4000株;进行无害化厕所改造35户,在全村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搭建节能吊炕27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5个,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窟窿山汽车行驶在干峪沟村蜿蜒的水泥路上,忽然一座山脊处透出一个大窟窿的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常言道:山不在高而在于奇。这座山葱郁浓浓,从下仰视,山脊处的大窟窿宛如一个望天洞眼,颇觉天高云淡。司机师傅告诉我,这就是干峪沟一道奇特的景观,当地人称这座山为窟窿山。窟窿山是如何形成的呢?相传,人间从前有十二个太阳,各个如同燃烧的大火球,不分昼夜,轮流挂在天上,旱得土地裂成大缝,颗粒无收,百姓无法生存。后来,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派二郎神下凡到人间,为民除害。二郎神下凡后,用扁担挑着大山追赶太阳,把太阳一个个压在了大山底下,传说这座窟窿山就是其中的一座。山脊中的大窟窿就是二郎神担山时的扁担眼。 “土办法”浇果树收到奇效走进干峪沟村,在烈日的炙烤下,整个村庄显得干巴巴的。村书记告诉我,干峪沟村有果园面积260亩,其中红果就占了200亩。据《密云县地名志》记载:干峪沟村,因村居山麓谷地,历来缺水,故名。这样一个缺水的小村庄,如何发展红果种植呢?面对我的提问,村书记打开了话匣子。 干峪沟村最早种植红果是在1979年至1985年,1985年以后村里由于搬迁,致使红果种植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直到2006年,村里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后,才重新对果树进行精心管理。干峪沟村是历史性缺水的村庄,旱期果树浇灌是一个难题。每次浇水、打药,果农都要雇人挑水上山,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村书记抓破了头,经过再三的琢磨,最终想出了办法:在果树间挖坑、铺塑料布,这样就可以趁下雨的时候积攒雨水,以便用于浇灌果树。经过试验后,2007年,这个“土办法”在果农中普遍推广。随着红果产业的发展,为了使集雨池更加牢固,更好地收集雨水,2008年,村里统一购买了塑料桶,对2007年挖的集雨池进行了统一更换。浇灌问题解决了,村里的红果产量由最初的3万斤递增到了20万斤,如今红果产业成为了村里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除了果树浇灌问题外,经过两年的销售实践,果农们还发现,由于红果储存没有地点,每次果商来村里收购红果,都会将价格一压再压,这让果农们很为难:卖着,好好的红果被压低了价,心疼;不卖,等着高价来收,时间一长,烂了,卖不出去更心疼。为此,2008年,村里建了170多平方米的果窖,解决了果农无处储果的问题。为了让红果种植更加规范化,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使全村23户果农在技术培训、产品销售和储藏等方面有了更好地管理。郑雪梅 胡淑英/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