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东东莞市中堂镇槎滘村
> 广东 > 东莞市 > 中堂镇 > 槎滘村
广东东莞市中堂镇槎滘村
查看地图
行政代码:441900128214 | 行政级别:村 |
长途区号:0769 | 车牌号码:粤S |
邮政编码:523000 | |
身份证前六位:441900 | 隶属政区: 中堂镇 |
槎滘村相关网站: 东莞品牌网 东莞市旅游指南 东莞市特产介绍 广东品牌网 广东旅游指南 广东特产介绍 |
槎滘村位于莞城西北13千米处,距中堂墟(中心区)3千米,北临东江干流,与增城新塘隔江相对,南与下芦、马沥隔江相望,西与麻涌镇欧涌村接壤,东面通过槎滘大桥与东向、斗朗相接。2002年,全村总面积7平方千米,辖下2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9000多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是中堂镇户籍人口最多的一个村。“东糖集团”(原东莞糖厂)就设立在村东南方的“莲花氹”边。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槎滘村约在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年)立村,据《槎滘村志》(1992年编写)记叙,黎氏因遭受-于1195年由南雄迁入,同时期陈氏从顺德迁来打鱼落户,罗氏于1250年由南雄珠玑巷迁入。村庄涌滘环绕,河水碧洁,每当阳光或月色映照时,河面常泛银光,故立村时取名“艮滘”(“艮”字在当地使用相传中,音、义均与“银”同,而与字、词典中的“艮”有别)。明朝初(约1368年)曾立“埠”(明代一种军事建制),驻船兵约20人。乡间传说到了明朝期间,兵部尚书湛甘泉(增城新塘人)到艮滘探婿,品茶时偶尔打破了茶杯便随口而言“茶滘”,于是村名改为“茶滘”,往后年代多有兵荒贼乱,民不聊生,村民认为“茶”字不利,合议改“茶”为“槎”,“槎滘”一称于是沿用至今。
二、经济状况
历史上槎滘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香蕉、甘蔗,经济作物则以香蕉为主。香蕉亩产量1950年为900千克,1981年为1525千克,1991年为1400千克,2002年为1600千克。
1964年,槎滘村兴建了全镇第一间红砖轮窑,到20世纪70年代,全村已有轮窑6间,较大一间年产红砖1800万块。至2002年,因消耗土地资源过大,已有4间停产。1987年兴建村第一间水泥厂,第二间和第三间相继于1988年和1989年建成。至2002年村尚保留水泥厂1间,其余2间已于1996年停产。1991年,村中有大小企业38家,工企业年总收入1646.6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收入的58.2%。2002年全村企业及个体总户数为220个,工业总产值14266万元,村本级资产总额4080万元,农村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为7073元。
三、教育、文体及其他
槎滘村人素向重视教育,早在清末年间,为方便本村子弟入学深造和赴省城会试,曾重金在广州买下占地150平方米的“重光学舍”。民国初期村开办过“崇实小学”(只有一届毕业生),后停办,到1929年又复办,但只开设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两个复式班,学生130多人。抗战后,各坊曾先后开办过“崇本小学”、“崇圣小学”、“崇正小学”和“崇业小学”,但都因经济不支而中断。1950年槎滘小学开办,校址设在垂光堂(黎氏宗祠)。1968年槎滘联办中学开办,与小学同一校长和同一校园管理。为改善教学环境,村于1986年和1995年先后投资150万元和550万元建起了新校园。1957年,槎滘幼儿园开办,至2002年35年间没有停歇过,在中堂镇是独一无二的。槎滘村于2001年获“中堂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著名作家陈残云于1957~1958年到槎滘村蹲点体现生活近1年,积累素材后写出长篇小说《香飘四季》,此书一出,风靡全国。
在建国前,槎滘村有斗蟀和游会的风俗,解放后均已消沉和停止。槎滘村民爱好粤曲者众,活动持久。1964年参演节目获中堂公社“业余文艺汇演”一等奖, 1991年到市参演节目《故乡行》(与中堂村合演)获东莞市“优秀节目奖”和“优秀演员奖”。著名高胡演奏家温池当年在家乡受熏陶,几经努力脱颖而出,走进了艺术殿堂。每年农历五月初四为槎滘龙舟景日,2002年,全村共有龙舟8条。
风味食品“槎滘鱼包”,以精肉、腊肠、香菇等作馅料,皮料则以鲮鱼肉的表层(鱼青)绞碎后制作,再泡以上汤,香滑可口,名闻水乡。盛产的香蕉,除作水果吃法,槎滘人还有炊(蒸)蕉、香蕉煲糖水、姜片焖蕉、油炸香蕉,晒蕉干等吃法。“槎滘参薯”属槎滘的名优特产,入口甘香软滑,取名参薯,是此薯可与参芪媲美的意思。传说清末年间,在莲花氹边一块约70平方米的地里出产的参薯与别不同:把它折断按原状重新接上,断痕会很快消失,像根本没有折断过一样。这一块地后来因江水冲刷渐渐消失了,已广为传种的参薯虽不像传说中折合无痕那样神奇,但依然甘香软滑,在广州的市场出售时,必定标明是“正宗槎薯”。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槎滘村约在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年)立村,据《槎滘村志》(1992年编写)记叙,黎氏因遭受-于1195年由南雄迁入,同时期陈氏从顺德迁来打鱼落户,罗氏于1250年由南雄珠玑巷迁入。村庄涌滘环绕,河水碧洁,每当阳光或月色映照时,河面常泛银光,故立村时取名“艮滘”(“艮”字在当地使用相传中,音、义均与“银”同,而与字、词典中的“艮”有别)。明朝初(约1368年)曾立“埠”(明代一种军事建制),驻船兵约20人。乡间传说到了明朝期间,兵部尚书湛甘泉(增城新塘人)到艮滘探婿,品茶时偶尔打破了茶杯便随口而言“茶滘”,于是村名改为“茶滘”,往后年代多有兵荒贼乱,民不聊生,村民认为“茶”字不利,合议改“茶”为“槎”,“槎滘”一称于是沿用至今。
二、经济状况
历史上槎滘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香蕉、甘蔗,经济作物则以香蕉为主。香蕉亩产量1950年为900千克,1981年为1525千克,1991年为1400千克,2002年为1600千克。
1964年,槎滘村兴建了全镇第一间红砖轮窑,到20世纪70年代,全村已有轮窑6间,较大一间年产红砖1800万块。至2002年,因消耗土地资源过大,已有4间停产。1987年兴建村第一间水泥厂,第二间和第三间相继于1988年和1989年建成。至2002年村尚保留水泥厂1间,其余2间已于1996年停产。1991年,村中有大小企业38家,工企业年总收入1646.6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收入的58.2%。2002年全村企业及个体总户数为220个,工业总产值14266万元,村本级资产总额4080万元,农村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为7073元。
三、教育、文体及其他
槎滘村人素向重视教育,早在清末年间,为方便本村子弟入学深造和赴省城会试,曾重金在广州买下占地150平方米的“重光学舍”。民国初期村开办过“崇实小学”(只有一届毕业生),后停办,到1929年又复办,但只开设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两个复式班,学生130多人。抗战后,各坊曾先后开办过“崇本小学”、“崇圣小学”、“崇正小学”和“崇业小学”,但都因经济不支而中断。1950年槎滘小学开办,校址设在垂光堂(黎氏宗祠)。1968年槎滘联办中学开办,与小学同一校长和同一校园管理。为改善教学环境,村于1986年和1995年先后投资150万元和550万元建起了新校园。1957年,槎滘幼儿园开办,至2002年35年间没有停歇过,在中堂镇是独一无二的。槎滘村于2001年获“中堂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著名作家陈残云于1957~1958年到槎滘村蹲点体现生活近1年,积累素材后写出长篇小说《香飘四季》,此书一出,风靡全国。
在建国前,槎滘村有斗蟀和游会的风俗,解放后均已消沉和停止。槎滘村民爱好粤曲者众,活动持久。1964年参演节目获中堂公社“业余文艺汇演”一等奖, 1991年到市参演节目《故乡行》(与中堂村合演)获东莞市“优秀节目奖”和“优秀演员奖”。著名高胡演奏家温池当年在家乡受熏陶,几经努力脱颖而出,走进了艺术殿堂。每年农历五月初四为槎滘龙舟景日,2002年,全村共有龙舟8条。
风味食品“槎滘鱼包”,以精肉、腊肠、香菇等作馅料,皮料则以鲮鱼肉的表层(鱼青)绞碎后制作,再泡以上汤,香滑可口,名闻水乡。盛产的香蕉,除作水果吃法,槎滘人还有炊(蒸)蕉、香蕉煲糖水、姜片焖蕉、油炸香蕉,晒蕉干等吃法。“槎滘参薯”属槎滘的名优特产,入口甘香软滑,取名参薯,是此薯可与参芪媲美的意思。传说清末年间,在莲花氹边一块约70平方米的地里出产的参薯与别不同:把它折断按原状重新接上,断痕会很快消失,像根本没有折断过一样。这一块地后来因江水冲刷渐渐消失了,已广为传种的参薯虽不像传说中折合无痕那样神奇,但依然甘香软滑,在广州的市场出售时,必定标明是“正宗槎薯”。
槎滘村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槎滘村怎么看? ---说两句吧!
广东东莞市中堂镇槎滘村所在地市的区县/乡镇/街道地图:
当前手机版本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