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海北州位于青海省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毗邻。地理坐标是东经98°05′-102°41′,北纬36°44′-39°05′。东南与西宁市的大通县、海东地区的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大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隔湖相望;东北与甘肃省的天祝、山丹、民乐、永昌、张掖、肃南等市、县毗邻。州府驻海晏县西海镇,距省会西宁市103千米。东西长413千米,南北宽261千米,面积3.47万平方千米。
2003年全州总人口为27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土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约占总人口的1/4,藏族约占总人口的1/5。自治州人民政府驻:海晏县西海镇。
【行政区划】
2005年,海北州辖3个县、1个自治县。 海北州 面积39354平方千米,人口27万。 海晏县 面积 4348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邮编812200。县人民政府驻三角城镇。 祁连县 面积15610平方千米,人口5万人。邮编810400。县人民政府驻八宝镇。 刚察县 面积12500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邮编812300。县人民政府驻沙柳河镇。 门源回族自治县 面积6896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邮编8103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浩门镇。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置“西海郡”,辖海晏、刚察等地区。后因王莽篡政纷乱,郡邑废弃。东汉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复置“西海郡”(以上见《西宁府新志》)。晋和十六国时(公元265-420年),设置西平郡,海北州属西秦、北凉、南凉统治(见《甘肃通志稿》)。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击败吐谷浑伏允主力后,又设置“西海郡”,郡治多至伏俟城,海晏、刚察仍属期管辖(见隋书)。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设置米川县,辖门源地区。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徒吐谷浑诺曷钵于浩门水南。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徒蕃占据青海,海北州属其域(以上见《甘肃通志稿》)。 元朝设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海北州归其管辖。明洪武八年(公元1378年),设安定、阿瑞二卫。海北州在二卫辖境。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蒙古族和硕特部落固始汗自新疆入青海,统一了蒙古族分编为5部29旗。其中,海北地区有11旗,置于青海钦差大臣(驻西宁)管辖之下。同时,筑起了大通(今门源县城)、白塔(今大通县城关镇)、永安(门源县城西北55千米处)3城,在今门源县城设“大通卫”,辖永安营和白塔营,属西宁府管辖。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迁卫于白塔。清乾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改卫为县治。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先后置亹源县、祁连设治局、海晏设治局(后改设海晏县),均由省直辖。1929年,划达坂山以北设置门源县,祁连地区和原属西宁府的仙米、珠固划归门源县。1939年,设祁连设治局。1943年,海晏建县。刚察为教兰理事辖区。 1949年海北解放,成立亹源县政府,1950年至1952年成立海晏县、刚察行政委员会、祁连自治区。 1953年12月31日设立海北藏族自治区,辖亹源回族自治区(驻浩亹镇)、祁连县(原祁连自治区改设,驻八宝寺)、刚察县(原刚察区改设,驻沙柳河)、海晏县(原海晏县藏族自治区恢复为县,驻三角城),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亹源县浩亹镇。1955年,海北藏族自治区改设海北藏族自治州,亹源回族自治区改设亹源回族自治县。 1993年7月驻地迁至海晏县西海镇。1995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5]2号)同意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由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迁至海晏县原二二一厂基地(即西海镇)。1999年全州辖4县(门源、祁连、刚察、海晏县),3场(托勒牧场、青海湖农场、同宝牧场),34个乡镇(其中,牧业乡19个,镇政府3个)。1999年全州总人口为2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2万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海北州总人口258922人。其中:门源县 141426人、祁连县 45394人、海晏县 32879人、刚察县 39223人。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5号文批复:①撤销祁连县多隆、默勒2乡,合并设立默勒镇;撤销峨堡乡,设立峨堡镇。②撤销门源县东川、克图2乡,合并设立东川镇;撤销旱台、泉沟台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泉口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旱台乡);撤销大滩乡,并入青石嘴镇。③撤销海晏县银滩乡,设立并命名为三角城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银滩乡)。④撤销刚察县沙柳河乡,设立沙柳河镇。2001年底,全州辖10个镇、18个乡、3个民族乡,6个居委会、206个村(牧)委会。 2004年7月,刚察县区划调整:撤销哈尔盖乡,设立热水镇。 2006年8月,海北州:乡镇总数由32个(11镇21乡)调整为30个(11镇19乡)。 海晏县:撤销甘子河乡、托勒蒙古族乡,合并设立达玉蒙古族乡(乡政府驻原甘子河乡驻地)。 祁连县:撤销柯柯里乡,并入野牛沟乡。 刚察县:热水镇更名为哈尔盖镇。
【人口民族】
海北州地域辽阔,人口稀少。1999年全州总人口为2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2万人,非农业人口为6. 12万人。人口密度为7.63人/平方公里。海北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83%。其中:藏族5.38万人,占总人口的21.31%;回族 7.11万人,占28.2%;蒙古族1.2万人,占4.7%;其他少数民族0.9万人,占3.56%。
【自然地理】
地处祁连山地、沟谷、滩地。主要河流有黑河、托勤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0.3℃,最高10.6℃,最低-11.7℃,年隆水量280毫米。 海北州山脉纵横,祁连山及其支脉由西北向东横贯州境。河流众多,大小河流140余条,地势由西北向倾斜,平均海拔3100米,最高点位于托勒南山二过龙主峰,海拔5287米。最低点位于祁连县潘家河大子龙南500米处,海拔2180米,相对高差3107米。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面积约占全州总面积85%,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全年日照时数在2440-3140小时。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且集中在7、8月份, 雨热同季, 无绝对无霜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和山地草甸土为主,兼有黑钙土、栗钙土、灰褐土等,有机质含量丰富,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
【交通运输】
海北州东接省会西宁市,西邻柴达木盆地,北倚祁连山,南临青海湖。有青藏铁路、公路、青新公路贯通东西。 海北州境内有宁张、湟嘉、民门、岔察、峨祁5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沟通了省内、省外及城乡之间的联系,实现了乡乡通公路,29个乡通客运班车,初步形成了省和县、乡公路交通网络。 青藏铁路横穿海北州境南部海晏、刚察2县的湖滨地区,其中干线1条、支线3条,通车里程为490公里。
【文化遗产】
海北藏族自治州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远在数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和建筑物遗址。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和劳动人民辛勤发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青海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的有36处。其中,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西汉西海郡治龙夷城(今海晏县三角城)遗址1处,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门源县北山乡唐代金巴台古城、浩门镇东南宋代门源古城、克图乡巴哈村唐代岗龙沟石窟寺,克图乡克图村宋代克图古城,祁连县峨堡乡(峨祁公路18公里处)宋代古三角城、扎麻什乡约文化夏塘台遗址。 1989年7月至8月,青海省文化厅文物处和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海北州刚察县砖瓦厂内的石棺墓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古挖掘,共清理墓葬40余座,出土文物700余件。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骨针、铜刀、铜箭簇及海贝等,定为卡约文化遗址。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刚察等地陆续发现古代岩画和祁连县扁都沟岩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