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西安康市平利县

> 陕西 > 安康市 > 平利县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

查看地图
行政代码:610926行政级别:县
长途区号:0915 车牌号码:陕G
人口:约23万人人口密度:88人/km2
面积:2627km2邮政编码:725000
身份证前六位:610926隶属政区: 安康市
行政区划:城关镇 兴隆镇 老县镇 大贵镇 三阳镇 洛河镇 广佛镇 八仙镇 长安镇 正阳镇 西河镇
平利县相关网站:
平利县旅游指南
平利县特产介绍
安康旅游指南
安康特产介绍
陕西品牌网
陕西旅游指南
陕西特产介绍
行政代码 面积驻地简介
城关镇 610926100 255km2 城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辖30个村,3个居委会,227个村民小组,9个居民小组,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详细]
兴隆镇 610926101 206km2 兴隆镇位于大巴山北麓,东倚五峰,南临老县,西接安康,北靠旬阳,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045亩,镇辖18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3225户……[详细]
老县镇 610926102 123km2 老县镇位于平利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安康市31公里,与汉滨区毗邻。全镇辖13个行政村,120个村民小组,4555户,总人口1.6万;国土面积约123……[详细]
大贵镇 610926103 平利县大贵镇地处平利腹地,安平二级路穿境而过,黄洋河南北横贯其中,贵洛路、百朝路交汇于此。全镇现辖12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13362人。域内土地肥沃……[详细]
三阳镇 610926104 182km2 三阳镇位于平利县境西,距县城约31.1公里,东与本县大贵交界,西与安康毗邻,南与岚皋县和本县洛河镇接壤,总面积182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06个组……[详细]
洛河镇 610926105 342km2 洛河镇位于平利县西部,辖14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454人,总面积3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水田4700亩。平均海拔700米,……[详细]
广佛镇 610926106 378km2 广佛位于县境南部。镇政府驻广佛寺,距县城约17公里(公路里程24公里)。东与湖北竹溪县、镇坪洪石乡交界;南与镇坪县和本县八仙镇毗邻;西与洛河镇接壤;北与……[详细]
八仙镇 610926107 326km2 八仙镇位于平利县南端,地处北纬30度~32度10分,东径109度10分~109度20分,全镇国土面积32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总……[详细]
长安镇 610926108 227km2 长安镇位于平利县东南部,距县城8公里,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地貌四山夹三川,总面积227平方公里。汉白二级公路穿镇而过,是川陕鄂渝的交通要道。辖20个行……[详细]
正阳镇 610926109 410km2 正阳位于县境最南端,岚河发源地,北以渡船口与八仙镇相连,东至亮垭子与镇坪县为邻,南到马家垭与城口县交界,西抵辽掉河与岚皋县相连,最高海拔2850米,最低……[详细]
西河镇 610926110 70.5km2 西河镇地处大巴山北麓,是平利通往汉口、旬阳等外界的北大门。东与兴隆镇接壤,南与女娲山乡相接,西邻老县镇,北通汉滨区坝河乡。集镇距县城39公里,距安康市7……[详细]
  在陕西东南,有一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秀色可餐的宝地,那就是被称为绿色休闲家园的女娲故里—平利。
    平利县地处北纬31度37分至32度39分、东经109度至109度33分之间,东邻湖北竹溪县,南接重庆市城口县,西连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北靠陕西省安康市、汉宾区、旬阳县,居陕、鄂、渝三省交界处,属典型的省际边关县。县城距安康市府驻地60公里, 距省会西安市447公里。和湖北省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207、308两条省道横穿县境南北,安平二级路直通安康市。
    县境东接湖北竹溪,南邻重庆城口,西北分别与本省本市的岚皋、汉滨和旬阳接壤,属典型的省际边关县。境内大巴山横亘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地、丘陵、川坝纵横交错,造就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生物种群。全县国土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9镇3乡,总人口23万人。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16亿元,财政收入4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1元。
    茶业是平利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优越的气候,远离工业污染的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平利茶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女娲云雾”、“女娲银峰”系列绿茶品性高雅、清香诱人。平利被确定为国家绞股蓝规范化种植基地县,绞股蓝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认证。
    平利是生态旅游的处女地。女娲和八仙两大传统文化赋予生态旅游业以浑厚的文化内涵。千家坪森林公园、八仙大草原、廖乾五故居、女娲山、西岱顶、佛殿山、古仙洞和琵琶岛茶艺村等旅游景点已成为人们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勤劳、纯朴、善良的平利人将以生态立县为主旨,以绿色产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板块为支撑,保护绿色环境,经营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建设休闲家园,为人类奉献一方碧水蓝天。
  矿产资源
    煤炭:在全县分布甚广,主产于广佛镇的筲箕凹、阳坡、黑沟、东沟、西沟,城关镇的牛王沟、三里垭和八仙、大贵、三阳等乡镇,已知主要矿点16处,许多地段个别和数种元素品位可达工业指标,经济价值高,开发前景广阔。现已建立小型煤矿100多处。
    大理石:主产于八仙镇的龙门和狮坪一带,矿带东起流溪沟口,西至韩河峡,绵延10公里,地质储量455万立方米,地质远景储量1500万立方米,主要品种有仙条黑、仙条灰、墨玉、白果碧玉、斑马等,花纹有的呈木纹图案,有的酷似山水画,有的为江河湖泊图形,质佳色丽,高雅古朴。
    黄铁矿:主要产地在洛河与八仙镇交界的凤凰尖,矿带绵延10多公里,矿体21个,储量3200多万吨,伴生钴、钛,为多元素大型矿床,硫平均品位15%,储量和品位均居全省第一。平利生产的"凤凰牌"硫磺,产品达国际一、二、三级。
    重晶石:平利县重晶石矿藏主要分布在洛河镇所辖的水坪、清水河、神仙台一带,已探明总储量2800万吨,重晶石钡的平均品位92%,最高达到99.33%。具有很高的开采和地质科研价值。正如美国专家普尔教授现场考察结论所说:“其储量、品位是以前未见到的,这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居亚洲第一,其矿层厚,分布集中,具有大规模开发的优势”。
  建置沿革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就在平利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发现的兴隆寨村吊蓬沟、西河魏家坝和田家湾等多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以及新石器时期石凿、石斧、石棒、彩陶片等劳动、生活用具,就是历史见证。
    夏代时期,全国分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九州。平利属梁州。商代,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庸国的封地。周初,庸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建都上庸,平利仍属庸国统治区。
    春秋时代,公元前611年,楚、巴、秦灭庸后,平利先属巴国,后属楚国势力范围。战国时期,公元前312年,秦大破楚军于丹阳(今河南丹水之北);前280年楚军再败,向秦献出汉水北及上庸,平利遂属秦地。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划汉江上游为汉中郡,平利属汉中西城县。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平利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域包括今湖北省郧西县和平利县、镇坪县域)。东汉光武6年(公元30年),废长利县,先后并入锡县(今白河)、西城县(今安康)。三国时期,平利属锡县地,先后为魏、蜀统治区。
    公元265年,晋武帝灭魏,建立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上廉水为名设置上廉县(地域包括今平利、镇坪县及岚皋县部分乡镇),系平利县前身,为置县之始,属房州上庸郡。
    南北朝时期,建置及政区归属变化频繁: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设吉阳,不久撤上廉县,辖地并入吉阳,名吉阳县;南朝齐,又划吉阳分置吉阳、上廉两个县,平利仍为上廉县,先属新兴郡,后属上庸郡;梁时仍为上廉县,属新兴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上廉为吉安县,属安康郡;隋大业3年(607年),吉安改为金川县,属金州西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划金川县东南(今平利县、镇坪县及岚皋县花里镇),在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县,属金州。大历6年(771年)废,并入西城县。长庆年初,复置平利县。北宋熙宁6年(1073年),废县设镇,平利属西城县地。宋元年间,复置县,属金州。元代废县设巡检司,平利属兴元路金州。明洪武3年复置,先属大宁州(今重庆市巫溪),后属金州,万历11年(1583年)金州改称兴安州,平利遂属兴安州。清乾隆47年(1782年)兴安升州为府,至清末,平利属兴安府。中华民国初期,沿袭清制;国6年(1917年)撤府设道,平利属汉中道;民国11年(1922年),今镇坪由平利划出17个保置县,平利定为三等县;民国16年(1927年),“陕西省政府成立之后,行政区划中道一级取消,改为省直接领导”;民国25年(1936年),省下增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平利县属第5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分县为6等,平利为5等县,一直到解放。
    1949年,平利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安康专员公署领导,后属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安康市政府领导至今。
    建国以来,全县行政区划作了20余次调整,其中大的调整有9次:建国以来,撤销民国时期8乡镇、52保、1125甲,建立8区、52村、1125闾。
    1958年10月,全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下辖39个管理区;11月,镇坪与平利合并为平利县,全县共设12个人民公社,54个管理区;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遂将所属4社、15个管理区分出。
    1981年,选举成立平利县人民政府,39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管理委员会,城关镇“革命委员会”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
    1996年,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8个镇和牛王、长安、双杨、西河、秋河、八道、松鸦、张家、正阳、女娲山10个乡。2001年3月和11月,相继两次并乡建镇,截止2003年7月,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长安9个镇和西河、正阳、女娲山3个乡。
  县城变迁
    县城,历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利县城的四次变迁,浓缩全县历史演变的曲折进程。
    第一城址白土关垭子位于今县城东的长安镇与湖北省竹溪县交界之山垭。为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利县始建置之治所。初为上廉县,后改吉阳县,南北朝时期的齐朝,划县为二,增设上廉县,治所在今老县,不久仍并入吉阳县,西魏更名吉安县。关垭子至今有古城遗迹,民国26年(1937年),修汉白公路,拉槽通过,古城破坏。1982年文物古迹普查发现:“城墙东西直径120米,南北蜿蜒,东西各有一城门,夯筑层明显存在,并散存南北朝时代青瓷陶片”。
    第二城址石牛河口位于今长安镇石牛河和长安坝河交汇处,至今仍流传“官田坝”地名。清光绪县志载:“先是平利县旧治在白土关东,既而迁于石牛河口”。隋大业3年(公元607年),与安康、岚皋合并,名金川县,治所设安康城西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分设,仍按原区域恢复县治所,始名平利县。因水毁城废,至今尚未查明具体城址和遗物。
    第三城址古声口位于今老县镇的东河(古名灌溪河)和北河(古名声水)交汇处。唐武德8年(公元625年),平利县治所迁于古声口。宋代时降为镇,不久复置县。元代撤县,设巡检司于石牛河口。明代洪武5年(1372年)复置县,治所遭“洪水冲坍”,县丞冯宛将县治所再次移到古声口。明成化元年(1465年),“改修庙学,创建行台”,其后“建造正厅、幕厅,樵楼、监狱”,当时“土旷人稀,县治规模狭小”,县署“编竹为墙,垒土作阶,朴陋苟简”。成化21年(1485年),“修筑(城墙)周6里,开东西南3门,东西阻水,南北倚山”。“隆庆元年(1567年),以倾圮难葺,改筑约三分之一,北依龙山,西南绕月溪、灌溪……周365丈,共4里有奇,门4寻,以北门不利,闭塞……”。崇祯7年(1634年)夏,李自成农民义军攻破县城,杀守城团练头目罗得宏后,历经40余年无县署。至清康熙18年(1679年),始“铸印授官”。康熙42年(1703年),兴安州守刘德新莅平巡视,赋诗一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老县面貌:“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清雍正年间,县城屡被洪水威胁,历有补修。清乾隆8年(1743年)后,先后建典史署、大堂班房、二堂、训导署等数十间公房,县治所较为完善。
    县城今址白土营,迄今已历200余年。清嘉庆初,经略大臣额勒登保,率兵在鄂西、川北、陕南一带镇压白莲教义军,见古声口城地势“偏窄低洼,无险可凭”,遂于嘉庆7年(1802年)向清廷奏请移治于白土营(即今城)。嘉庆8年(1803年),清廷准旨,调任奎光任知县监修新城。遂依关堡旧基加固,筑城墙735丈5尺,设东、西、南3门(民国28年,增辟北门),南扩奎城,造庐设厩,为800兵丁栖身牧马之所。继任知县石珩接手竣工。嘉庆9年(1804年),加修书宝、祀典坛庙等,后建西瓮城,5道城门,城垛齐全,门上有楼;修主街1条,东西长245丈6尺7寸,计有大什字、小什字等小街道10余条,经两年修建基本完工。嘉庆10年(1805年),正式迁县治所于白土营。
以下地名与平利县面积相当:
平利县特产与美食
平利女娲茶
平利女娲茶
平利绞股蓝
平利绞股蓝
八仙云雾茶
八仙云雾茶
辣子
辣子

到平利县必去著名景点
千家坪
千家坪
女娲山景区
女娲山景区
天书峡景区
天书峡景区
翠茗园
翠茗园
古仙湖
古仙湖
十里茶乡长安镇
十里茶乡长安镇
西河漂流
西河漂流
女娲山琵琶岛
女娲山琵琶岛

平利县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平利县怎么看? ---说两句吧!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所在地市的区县/乡镇/街道地图:

 陕西安康市镇坪县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新坝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双坪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老城街道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吉河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新城街道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江北街道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建民街道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关庙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石转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张滩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沈坝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大同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叶坪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田坝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中原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铁佛寺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晏坝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双溪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龙垭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紫荆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饶峰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曾溪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两河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汉阳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关家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迎丰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酒店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石梯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城关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双河口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后柳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四亩地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上七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蒲溪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共进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喜河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江口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观音河镇
 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平梁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熨斗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镇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云雾山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龙王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中池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筒车湾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金川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皇冠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太山庙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丰富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双安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洞河镇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新场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滔河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东木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洄水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官元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界岭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斑桃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石门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广城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双桥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横溪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民主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绕溪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高桥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孟石岭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大道河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城关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联合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红椿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铁炉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蒿坪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高滩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堰门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城关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汉王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毛坝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城关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溢河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瓦庙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蔺河镇
 陕西安康市岚皋县佐龙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向阳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大贵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三阳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洛河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广佛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八仙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构扒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小河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金寨镇
 陕西安康市镇坪县上竹镇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正阳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卡子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赵湾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桐木镇
 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华坪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茅坪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麻坪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构元镇
 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小曙河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宋家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甘溪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石门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西营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白柳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红军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仓上镇
 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吕河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城关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仁河口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冷水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神河镇
 陕西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铜钱关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双丰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赤岩镇
 陕西安康市镇坪县牛头店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关口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段家河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麻虎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蜀河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仙河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小双镇
 陕西安康市白河县中厂镇
 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双河镇
当前手机版本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