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西渭南市潼关县

> 陕西 > 渭南市 > 潼关县

陕西渭南市潼关县

查看地图
行政代码:610522行政级别:县
长途区号:0913 车牌号码:陕E
人口:约16万人人口密度:304人/km2
面积:526km2邮政编码:714000
身份证前六位:610522隶属政区: 渭南市
行政区划:城关镇 秦东镇 太要镇 桐峪镇 代字营镇 安乐镇
潼关县相关网站:
潼关县旅游指南
潼关县特产介绍
渭南品牌网
渭南旅游指南
渭南特产介绍
陕西品牌网
陕西旅游指南
陕西特产介绍
行政代码 面积驻地简介
城关镇 610522100 28.12km2 城关镇地理位置处于潼关中西部,塬宽平缓,是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金融、卫生、交通、文化中心。东以禁沟为界与南头、太要、秦东三省乡镇相邻……[详细]
秦东镇 610522101 64.7km2 潼关县秦东镇原名港口镇,2002年元月并乡建镇后,由原港口、秦东镇合并而成,并正式更名为秦东镇。该镇北隔黄河与山西省风陵渡相望,东出秦地与河南灵宝为邻,……[详细]
太要镇 610522102 69.6km2 太要镇位于潼关县城东南13公里处,属潼关重镇之一,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由南向北分山地、残塬沟壑和河道三种地貌类型,东与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接壤,南与本……[详细]
桐峪镇 610522103 84.4km2 潼关县桐峪镇地处陕、豫两省交界的小秦岭金矿区,南依秦岭与洛南县相连,西北与本县太要镇毗邻,东接河南灵宝,全镇下辖十个村民委员会,50个村民小组,2354……[详细]
代字营镇 610522104 22.7km2 代字营乡位于潼关县东部,与河南省相邻,310国道穿乡而过,扼守着入陕能豫的咽喉。全乡辖8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12216口人,总面积22.7平方公里……[详细]
安乐镇 610522200 87.5km2 潼关县辖乡。1955年设安乐乡,1958年为管理区,1984年复设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7公里。面积87.5平方公里,人口1.1万。有潼安公路直达县……[详细]
  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端。北纬34°23'-34°40',东经110°09'-110°25'。东邻河南省灵宝县,西连华阴市,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河相望。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22千米,总面积526平方千米/444.96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14300。行政区划代码:610522。区号:0913。拼音:Tongguan Xian。
  行政区划
    潼关县辖4个镇、4个乡:
    镇:城关镇、秦东镇、太要镇、桐峪镇
    乡:安乐乡、高桥乡、南头乡、代字营乡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县,西连本省华阴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想望。界于东经东经110°09'30"——110°25'32"北纬34°23'30"——34°39'00"之间南北长28.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气候]
    潼关属暖温带大陆性雨热同季的季风型干旱气候。南北差异大,光能资源较充足,热量和降水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处平均风速3.2米/秒。
    [交通] 
    陇海铁路交于城南,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横贯全县。
    [水文] 
    县境内有自产水和过境客水两大部分:自产水指汇入黄河4条一级支流的11条支流;客水指黄河、渭河。
  人口状况
    2003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 157911 人(公安数据)。男女性别比为 103.2 。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县全年出生人口 882 人, 死亡人口 685 人, 出生率 5.97 ‰,死亡率 4.64 ‰,全年净增人口 197 人,自然增长 1.33 ‰。
    人口分布
    2000 年常住人口中, 居住在城镇人口 29975 人, 占常住人口 19.89%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120728 人,占常住人口的 80.11% 。
    城关镇: 25863 人;港口镇: 10917 人;太要镇: 25261 人;桐峪镇: 17606 人;秦东镇: 6083 人;城郊乡: 12411 人;安乐乡 12105 人;高桥乡: 13601 人;南头乡: 11604 人;代字营乡: 12292 人。
    家庭户人口
    2000 年全县共有家庭户 36000 户,家庭户人口为 146966 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 4.08 人,比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 4.14 人减少 0.06 人。
    年龄构成
    2000 年全县常住人口中, 0 - 14 岁人口为 46190 人,占常住人口的 30.6% ; 15 - 64 岁的人口为 97435 人,占常住人口的 64.7% 。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为 7078 人,占常住人口的 4.7% 。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 - 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0.5 百分点,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2000 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150371 人,占常住人口的 99.78%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332 人,占常住人口的 0.22% 。与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 21115 人,增长 16.3%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18 人,增长 5.7% 。
    受教育程度
    2000 全县的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 2958 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 16088 人;接受初中教育的 56130 人;接受小学教育 56562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扫盲班)。与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百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 7 人上升为 21 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 95 人上升为 115 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 365 人上升为 402 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 392 人上升为 405 人。
  民间文化
    古 战 船
    潼关古战船孕育诞生于古县城附近的高桥乡 、秦东镇,辐射兴盛,传承于高桥乡高桥 、税村一带,其装扮表演 以古代战船为原型,故得此名。西汉时初见雏形,明清时发展兴盛。
    古战船表现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流星、铁鞭开路、静场,二是竹马先行,三是古战船表演,四是舞狮舞龙,五是锣鼓助阵,渲染气氛。竹马 、战船场以彩绘、剪纸、绢花装饰,有龙、虎头像认示两阵。
    竹马、战船表现了潼关水陆两站的配合形式 ,是黄河流域古代战争为民间艺术结晶。被誉 为“中华一绝”。
    踩 高 跷
    高跷亦称“木棍上的秧歌”,五虎张“高跷”一般分为“文跷”和 “ 武翘 ” 两大类,均依照戏剧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表演者手持各种道具,排成队列,在雄浑鼓乐的伴奏下,踩这铿锵有力的节奏,翩翩起舞,如下腰、劈叉、鹞子翻身、鲤鱼打挺、扑蝶、原地旋转360 0 以及叠罗汉(造型)等,精彩的表演,高难度的造型,常常博得观众的惊叹和称赞,甚至表演绝活。
    背 芯 子
    潼关南街芯子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同时也有邻近的少数人参加,以铁制骨架为各种装饰艺术的“芯”,承载一至数名小孩,加上动作表演,以高、险、奇、巧成为南街的一种特色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及外国友人的喜欢。
    芯子为手工及表演技艺,其铁芯要用熟铁再经过多次锻打,使其成为刚柔兼济的专用钢材,既能承载重物,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动,让人有一种艺术的美感,可以表演古今的戏剧、民间传说及其它多方面的内容。
    南街芯子的规模可大可小,可以在大型广场演出,也可以在舞台上演出;可以单独演出,也可以和锣鼓、秧歌等配合演出。同时有背芯子、抬芯子和车芯子之分,以便根据不同的场合安排出不同的活动内容。
  矿产资源
    该县秦岭地区,埋藏有金、银、铅、石墨、大理石、蛭石等多种矿物,分布范围较广,藏量比较丰富。据今发现北宋“崇宁三年”(1104)的矿洞石刻,大约900年前就有民开采金矿石。在潼峪、蒿岔、太峪、东桐峪等峪道都发现有矿洞遗址,仅麻峪就有72孔。历代官府屡禁庶民开采利用。明代17任兵宪都残酷地镇压过矿民。清康熙《潼关卫志》在“乡贤”中记述潼关卫指挥使盛德的镇压矿民情况:“嘉靖二十九年矿寇猖獗,公率兵击之,兵溃,公奋力战,遂为贼害”。《潼关县新志》记述:西潼峪佛头崖下有铜矿,官府曾经开采,因矿苗未成熟而终止。清代还有矿师勘查,立石标记。又载:西南牛角岭有煤矿,民国十年(1921)有人集资开采,因资竭而辍,但不知其是否有煤矿。建国后,1958年“大炼钢铁”时,群众在东桐峪河浪铁砂发现砂金,一度广为流伟。1965年陕西省地质局派出勘探队在本县秦岭山区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经普查、初查、详查确有金矿石。1972年县筹建开发大理石矿。1975年前后,近山地区社、队集体和个人挖掘蛭石、大理石、蛭石加工等工、副业生产迅速兴起。
    在开发大理石、蛭石的基础上,依据地质勘探资料,开发金矿石。1975年筹建潼关县金矿。1976年渭南地区潼关金矿开始筹建,1977年陕西省革委会决定,渭南地区潼关金矿与洛南铬矿合并为陕西省潼关金矿。1979年县金矿因资金、技术不齐,遂移交由陕西省潼关金矿。1984年陕西省潼关金矿改属冶金工业部,分设东桐峪、潼峪矿区,5个坑口,有职工1655人,其技术力量雄厚,机械化设备较为齐全,日产原矿石500吨,为国家定点的国营中型黄金矿山企业。1985年生产黄金1.61万两,实现利润206万元。同年,县筹建李家金矿,1986年筹建县小口金矿,到1989年两矿分别年产黄金2617.38两和5554.25两。同时,冶金部潼关金矿的东桐峪矿区,改设东桐峪金矿,隶冶金部。
    随着国家矿山建设的发展,集体和个人采矿选炼黄金的浪潮迎风而起。1979年李家村公社马峰峪口大队第三生产队成立采矿队以后,陕西省冶金局多次催促兴办采金队,县社队企业局已派员驻队指导,沿山社、队采矿陆续成立。到1985年全县有规模不一、技术设备不等的采矿队80多个。1981年太要公社成立黄金冶炼厂后,到1985年全县有黄金冶炼厂13家。原来开采矿石远销外地,年采矿石2450多吨,1980年折合年产黄金2152两,白银1397两,铅20吨,总产值26万多元。此后,进行自采自炼。到1985年生产黄金1.0万多两,白银2.35万多两,铅400多吨,总产值583万元,跨入全国生产黄金万两县行列。群众家庭氰化池、混汞碾、小球磨、氰化池772个。全县本年生产黄金突破3万两,每人平均1两以上。
  经济发展
    二00七年,全县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增长快速。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创近十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较上年增长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9亿元,较上年增长2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9亿元,较上年增长9.6%。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28.2%和6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720元,比上年增长19.72%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9323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7.28%。其中,农业产值13489万元,林业产值946万元,畜牧业产值3821万元,渔业产值267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9%、13.7%、35.54%、-4.8%、2.4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3万千瓦,化肥施用量5845吨(折纯量)。
    主要农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50725吨 7.4
    其中:夏粮 20807吨 -17
    秋粮 29918吨 35
    棉花 690吨 37.2
    油料 2602吨 10.6
    苹果 5987吨 2.5
    大枣 157吨 9.3
    芦笋 6081吨 —
    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3101吨 7.3
    其中:猪 肉 2485吨 6.3
    牛羊肉 463吨 7.7
    禽蛋产量 430吨 1.2
    大家畜年末存栏 9834头 -0.3
    生猪存栏 22121头 0.4
    羊存栏 4785头 -5.9
    家禽存栏 7.31万只 20
    渔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产量 295吨 -4.8
    林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县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7000亩。其中荒山造林19995亩。绿色家园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90多万元,新增基本农田3000亩。全年新修和整修渠道46.7公里,新打机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5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248万元(现价),实现增加值20100万元(现价),分别较上年增长35.8%和31.5%。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黄 金 172555.5两 14.9
    其中:成品金 134113.7两 26.2
    含量金 38331.8两 -12.6
    机 砖 2.21亿块 10.5
    酱 菜 1360吨 8.8
    铁精粉 2.5万吨 66.7
    建筑业生产平稳。全县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4家,全年完成施工产值5850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34929 万元(不包含跨区域项目),较上年增长76.19%。其中,纳入统计范围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9912万元,较上年增长95.15%,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463万元、16236万元和1221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76%、83.42%和111.88%。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交通系统完成货物运输量163万吨,货物周转量13686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41万人,旅客周转量10826万人·公里。
    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978户,比上年减少1092户。移动电话用户达66624户,比上年增加9057户。全年完成电信业务量5856万元;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79.7万元,其中,函件7.37万件,报刊发行36.8万份。邮政储蓄年末存款余额45994万元,较上年下降0.3%。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商品消费市场平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363.9万元,较上年增长12.96%。其中,县的零售额22273.4万元,县以下零售额10090.5万元;批发零售业27637.6万元,住宿和餐饮业1628.3万元,其他行业3098万元。
    对外贸易工作取得新发展。全县当年签定合同外资金额7222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1.7万美元。
    七、财政 金融 保险业
    财政收入支出双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03万元,比上年增长 11.2%。其中,增值税316万元,营业税675万元,企业所得税140万元,个人所得税169万元,资源税63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730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260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9508万元,比上年增长47.43%。其中,农林水利业支出1658万元,文化体育传媒业支出374万元,教育支出527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174万元,城建支出943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36万元,一般公共服务业支出6044万元。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6093万元,比上年增长 10.1% 。各项贷款余额96318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工业贷款3968万元,农业贷款32709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 29.9%和46%。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143668万元,累计支出1264277万元,累计净投放现金120609万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各类财产承保金额15190万元,人寿保险承保金额2290万元。全年财产保险理赔金额225万元,人寿保险理赔金额86万元。
    八、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共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其中“200吨/日处理金精矿冶炼”、“潼关县黄河良种猪繁育”、“酱菜系列产品开发”、“周家城肉牛养殖示范小区”、“知识产权培训”等项目列入市级科技计划。共组织申报发明实用型和外观设计型专利10项,授权10项,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专利申报任务。
    教育事业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69.5万元。投资1331万元,新建校舍19180平方米,消除危房6808平方米,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培训下岗职工400余人,职教招生724人,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县第一所高标准公办幼儿园,成职幼教发展迅速。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76所,在校学生人数22524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9950人,小学生在校学生数12574人。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8.3%。年末全县拥有教师人数1647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50人,小学专任教师1097人。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945人,较去年增加了140人;中考成绩500分以上考生93人,占参考人数的4%,比全市高一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潼关县民间艺术团,民间艺术背芯子、古战船、踩高跷等优秀文化节目多次赴中省市演出,增强了潼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组织编写了《-又出新篇章》、《高举旗帜奔小康》、《磨道湾》、《农村孩子》等文学作品。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化活动3场,共送书10000余册,放电影160余场,送戏70多场。县文化馆共备藏书12000册。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县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13所,卫生技术人员593人。其中,医师179人,助理医师60人,护士17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81人。2007年4月份,我县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县,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10.3万余人,参合率达92%,2550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助,补助金额360万元。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2624.7万元。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68.93吨,削减二氧化硫1247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及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为100%,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在低水平线上。据1‰人口抽样调查,全县常住人口(指年内在本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在本县登记为常住户口而年内离开本县半年以上的人)152700人;人口出生率为10.4‰,死亡率为6.25‰,自然增长率为4.15‰。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2604人,比上年减少195人,工资总额15743万元,比上年增加2687万元,人均年工资12475元,比上年增加2320元。县属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0384人,工资总额11938万元,人均年工资11515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40元,比上年增加390元,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61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82843万元,比上年增长7.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年末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9723人,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3563人。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12621人,已参加失业保险9636人。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6150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300人,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达8013人,全县支付低保资金485万元。全县4817人参加了住房公积金统筹,共统筹住房公积金471万元。
  历史沿革
    商代隶定国,称桃林。周代为畿内地,录虢国(北虢),称“渭汭”。春秋时称桃林塞,隶晋。晋侯使詹嘉处暇守此防秦。战国,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隶魏。 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设宁秦县, 属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前202),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渭河水运、船库。后以船司空官名为县名,隶京兆尹。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隶后承烈郡。 东汉复名船司空县, 隶司隶校尉部。 建安十八年(213),船司空县并入华阴,隶京兆尹。后经三国、魏、晋275年均属华阴县。北魏永熙三年(534), 属定城县(治所在今公庄村北之定),隶华州华山郡。西魏时定城县并入敷西县,直至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属敷西县隶华州。大业三年(607)改隶京兆郡。五年(609)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之。唐垂拱元年(685),华阴县改称仙掌县,天授二年(691)分仙掌县东部(潼关)设潼津县,隶虢卅。圣历二年(699) 三月,改属太州(治所在今华县)。长安二年(702)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
    神龙二年(706)复名华阴县,本县属之。 后经五代、宋、金、元约670余年,均属华阴县。明洪武七年(1374)设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九年(1376),设潼关卫,属河南都司(明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说洪武三年设潼关卫)。永乐六年(1408),属中军都督府。
    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关卫,五年(1727),设潼关县。 乾隆十三年(1748) 改设潼关厅,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国二年(1913)废厅,设潼关县,属陕西关中道。二十二年(1933), 属陕西。二十八年(1939)属陕西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大荔 县)。三十六年(1947)属陕西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华县),直至解放。
    1949午5月29日潼关解放,本县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甘宁边区政府。1950年5月,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后,直属陕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本县与渭南县合并后,设潼关人民公社, 属渭南县,隶陕西人民政府。1961年8月15日恢复潼关县制,属渭南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渭南地区行政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至今。
  
以下地名与潼关县面积相当:
潼关县特产与美食
潼关酱笋
潼关酱笋
潼关酱菜酱笋
潼关酱菜酱笋
金矿资源
金矿资源
贲秃娃“卤烧鸡”
贲秃娃“卤烧鸡”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赵清斌(春娃)黄焖鸡
赵清斌(春娃)黄焖鸡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饽饽馍
饽饽馍

到潼关县必去著名景点
潼关佛头崖
潼关佛头崖
杨素墓
杨素墓
马超枪刺曹操——古槐
马超枪刺曹操——古槐
秦王寨马趵泉
秦王寨马趵泉
潼关杨震墓冢
潼关杨震墓冢

潼关县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潼关县怎么看? ---说两句吧!

  

陕西渭南市潼关县所在地市的区县/乡镇/街道地图: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
 陕西渭南市华县
 陕西渭南市潼关县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
 陕西渭南市白水县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
 陕西渭南市华阴市
 陕西渭南市华阴市岳庙街道
 陕西渭南市华阴市玉泉街道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杜桥街道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人民街道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街道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辛市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站南街道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崇宁镇
 陕西渭南市华县金堆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双王街道
 陕西渭南市华县华州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孝义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良田街道
 陕西渭南市华县杏林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许庄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吝店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崇业路街道
 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城关镇
 陕西渭南市华县赤水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
 陕西渭南市华县高塘镇
 陕西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安仁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官路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
 陕西渭南市华县大明镇
 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太要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两宜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丰原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
 陕西渭南市华县瓜坡镇
 陕西渭南市潼关县桐峪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阎村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
 陕西渭南市潼关县代字营镇
 陕西渭南市华县莲花寺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官池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龙背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
 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安乐镇
 陕西渭南市华县柳枝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冯村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交斜镇
 陕西渭南市华县下庙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双泉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高明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城关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下寨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韦林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范家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坊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苏村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洽川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赵渡镇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城关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新池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平民镇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庄头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冯原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埝桥镇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龙阳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路井镇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段家镇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东陈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和家庄镇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赵庄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罕井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坡头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王村镇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交道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孙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洛滨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同家庄镇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寺前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兴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城关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百良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陈庄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党睦镇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韦庄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金峪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桥陵镇
 陕西渭南市澄城县安里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高阳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上王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永丰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翔村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荆姚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龙池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老庙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薛镇
 陕西渭南市白水县云台镇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板桥镇
 陕西渭南市白水县北塬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到贤镇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新城街道
 陕西渭南市白水县冯雷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曹村镇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嵬东镇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金城街道
 陕西渭南市白水县尧禾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宫里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龙门镇
 陕西渭南市白水县杜康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梅家坪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张桥镇
 陕西渭南市华阴市太华路街道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桑树坪镇
 陕西渭南市白水县西固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刘集镇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龙亭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
 陕西渭南市白水县林皋镇
 陕西渭南市华阴市孟塬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齐村镇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芝川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淡村镇
 陕西渭南市白水县史官镇
 陕西渭南市华阴市华西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城关镇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西庄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王寮镇
 陕西渭南市白水县雷牙镇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昝村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小惠镇
 陕西渭南市华阴市罗敷镇
 陕西渭南市富平县留古镇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芝阳镇
当前手机版本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