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四川甘孜甘孜县

> 四川 > 甘孜 > 甘孜县

四川甘孜甘孜县

查看地图
行政代码:513328行政级别:县
长途区号:0836 车牌号码:川V
人口:约6万人人口密度:8人/km2
面积:7303km2邮政编码:626700
身份证前六位:513328隶属政区: 甘孜
驻地:甘孜镇
行政区划:甘孜镇 斯俄乡 呷拉乡 色西底乡 南多乡 生康乡 贡隆乡 扎科乡 来马乡 昔色乡 卡攻乡 仁果乡 拖坝乡 庭卡乡 下雄乡 四通达乡 夺多乡 泥柯乡 茶扎乡 大德乡 卡龙乡 查龙乡
甘孜县相关网站:
甘孜旅游指南
甘孜特产介绍
四川品牌网
四川旅游指南
四川特产介绍
行政代码 面积驻地简介
甘孜镇 513328100 155.3km2 甘孜县辖镇。1956年置城关镇,1984年更名甘孜镇。位于县境南部。面积155.3平方公里,人口1万。317国道过境,甘(孜)新(龙)和甘(孜)白(玉)……[详细]
斯俄乡 513328112 80.4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麻书土司辖地。1956年建斯俄乡,1956年吉绒乡并入,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公里。面积80.……[详细]
呷拉乡 513328200 124.3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孔萨土司辖地。1956年置夺拖乡,1959年更名呷拉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公里。面积124……[详细]
色西底乡 513328201 75.8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孔萨土司辖地,1956年置色西底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75.8平方公里,人口0……[详细]
南多乡 513328202 89.5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孔萨土司辖地。1956年置南多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8公里。面积89.5平方公里,人口0.1……[详细]
生康乡 513328203 170.1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白日土司寨地。1956年置生康乡,1959年白日乡并入,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17……[详细]
贡隆乡 513328204 173.5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白日、霍尔朱倭土司辖地。1956年置贡隆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173.5平方……[详细]
扎科乡 513328205 490.6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白日土司辖地。1956年置扎科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80公里。面积490.6平方公里,人口……[详细]
来马乡 513328206 673.5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朱倭、霍尔阿都土司辖地。1956年置朱倭、鲁须、阿都、纳洼四个乡,1960年将四乡合并改朱倭公社。1978年更名来马公社,198……[详细]
昔色乡 513328207 243.8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朱倭土司辖地。1956年置昔色乡,1959年青沙乡并入,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7公里。面积24……[详细]
卡攻乡 513328208 219.2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朱倭土司辖地。1956年置卡攻乡,1959年浪子乡并入,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21……[详细]
仁果乡 513328209 42.5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林冲土司辖地。1956年置仁果乡,1959年麻美乡并入。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42.5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吾中……[详细]
拖坝乡 513328210 63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麻书土司辖地。1956年置如西乡和普玉隆乡,1959年合并两乡、更名拖坝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详细]
庭卡乡 513328212 230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麻书土司辖地。1956年置如西乡,1959年更名庭卡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2……[详细]
下雄乡 513328213 38.7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麻书土司辖地。1959年置牧业乡,1960年改公社,1978年更名下雄公社,1983年复置大雄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35公里。……[详细]
四通达乡 513328214 235.8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东谷土司辖地。1956年置棒多乡和东谷乡。1959年合并两乡名四通达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6……[详细]
夺多乡 513328215 374.7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东谷土司辖地。1956年置夺多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80公里。面积374.7平方公里,人口……[详细]
泥柯乡 513328216 399.6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东谷土司辖地。1956年置上泥巴沟乡和下泥巴沟乡,1959年两乡合并,置泥巴沟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4年更……[详细]
茶扎乡 513328217 1156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麻书土司辖地。1959年置一乡,1960年改呷加公社,1983年更名茶扎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15公里。面积1 156平方……[详细]
大德乡 513328218 1666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土司辖地。1959年置二乡,1960年改章龙公社,1983年更名大德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15公里。面积1666平方公里,……[详细]
卡龙乡 513328219 479km2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麻书土司辖地。1959年置卡龙乡,1960年改丈多公社,1983年更名卡龙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10公里。面积479平方公里……[详细]
查龙乡 513328220 甘孜县辖乡。解放前为霍尔麻书土司辖地,1956年置四乡,1960年改扎拉公社,1978年更名查龙公社,1983年复置查龙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00……[详细]
  甘孜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雅砻江上游。地处东经99°08′——100°25′,北纬31°24′——32°54′。“甘孜”为寺庙名称,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拥有1300年建制史,因五世0弟子霍·曲吉昂翁彭措在此创立第一座格鲁巴寺庙而得名。上下千年,纵古论今,甘孜得“天时,”拥 “地利”,江山多娇,英雄辈出,人杰地灵。内连康定、成都、外连青海、西藏、甘肃,作为康北交通枢纽,历来商贾云集,生意兴旺,堪为康北经贸中心。甘孜幅员辽阔,土地肥美,牧场无垠,水丰草茂,五谷丰登,羊肥马壮,堪称“雪域明珠”。
    “甘孜”藏语乃洁白美丽之意。那里自然风光绮丽,良哥山、巴颜额拉山、果拉狼山、沙鲁里山巍峨四周,雅砻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缓缓流过广袤肥沃的田野。这里有景色秀美,相传是莲花生大师在藏区点化的24座神山之一的奶龙神山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扎日拥康神山,有探险旅游的好去处扎曲河,更有广阔无垠、牧歌悠扬的达通玛草原风光。
    甘孜人杰地灵。千百年来,世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用他们惊人的智慧,超常的创造力谱写了灿烂辉煌,值得整个藏民族骄傲和自豪的历史。古朴庄严的甘孜寺、大金寺、德贡波、东谷寺等43座古刹名寺,为甘孜这块灿烂的明珠更加增彩溢辉;五大教派齐全的藏传佛教、风格独特的寺庙建筑、民间建筑以及藏画、手工艺品、古朴风韵的民间舞蹈、文学艺术等,特别是名扬天下的甘孜踢踏为甘孜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甘孜堪称文化之都。
    甘孜人才辈出,群星灿烂。那里有格萨尔的传奇故事和古老遗迹。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了噶玛噶举教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倡建霍尔十三座寺庙的哲蚌寺法王昂翁彭措,著名爱国人士阿旺嘉措,著名宗教爱国人士五世格达-,并谱写了-总司令与五世格达-之间“军爱民、民拥军”的千古颂歌。甘孜县还诞生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藏族将军——杨世喜将军,孕育出了第一位藏族博士——格勒博士。
  风土人情
      觉安钦巴,意为“十五供品”,亦称“酥油花”。它是以酥油为原料,以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树木等人和事物为主题的一种高超的手工油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文成公主与第三十二代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时,藏族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文成公主从京城长安带来的一尊十二岁佛祖像前供奉了一束酥油花,从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酥油花初期以莲花为主,题材较为单一,后来,这种习俗传到各大寺庙,酥油花的题材和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了藏区各大寺庙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
    甘孜县酥油花的制作在藏区可谓独树一炽,其制作工艺精湛、考究、造物形象逼真,表现形式多样,涉及人物、花卉、佛像、树木、飞禽、走兽等无所不包,且讲究年年内容翻新,用各种造型组成各种故事情节,集艺术性、欣赏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堪称藏区一绝。
    每年春节前一个月,制作酥油花的艺人们便将纯净的酥油揉以各色染料,开始制作酥油花,到了每年-正月十五日灯节会上,艺人们便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在寺庙的大经殿前的院内展出,一年一度,成为盛会。由于这些酥油花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花样新颖,色彩绚丽,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藏戏是藏族人民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及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是在藏族宗教仪式和酬神醮鬼、民间歌舞、说唱表演等不同艺术土壤上形成的。
    一、藏戏的萌芽、雏形、复兴与普及过程
    据藏史资料记载,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西藏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宗教----笨波教。从其内容上看,它是一种万物神灵的信仰。活动主要是通过巫师作为神灵的化身,是沟通百姓与神灵关系的中间媒体。巫师通过舞蹈的方式使神灵赐福于众生,禳祸免灾。这样就构成对神灵祈求的如祭祀、祈祷、巫觋之术等各种教仪,巫师自然就成了笨波教举行宗教仪式和占卜祈祷的舞蹈家。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宗教的发展,已进入奴隶制的藏族民间艺术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如与舞蹈相结合的“鲁”体民歌和笨波教“摇鼓作声”宗教祭神法舞“巫舞”不断地发展、变化、形成了以娱神驱鬼,禳灾迎祥的“羌姆”。总之“羌姆” 是在西藏原始宗教“笨波”祈庆媚神,摇鼓作声的巫师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舞演变而来的宗教舞蹈。
    八世纪吐蕃王朝的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18-----785年)派大臣前往阿富汗迎请高僧莲花生大师入藏宏扬佛法,于-土羊年(公元779年),在山南建造了西藏佛教第一座寺庙----- 桑耶寺。莲花生大师到藏后,大力推行佛教,竭力把佛教和笨教相融合,根据佛经故事将佛教教义和笨波教义巫师祈神仪式以及土风舞相结合,改编成一种新的西藏佛教祭神舞蹈形式。这种宗教舞蹈虽然带有相当浓厚的佛教仪式性,但它是当时百性的若干思想情感和愿望的生动体现,是藏族民间歌舞和民间 表演形式的最初代表形式。在《莲花生传》中记载;“译经师 (莲花生)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竣工后,由长老手持译经绕务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之后,这种仪式便沿袭下来,形成了现在藏族寺庙举行的所谓 “跳神”。藏史《巴协》中记载;“吐蕃赞普赤松德建筑桑耶 寺,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了一种舞蹈”。 这就是藏族跳舞“羌姆”的兆始。这些舞蹈形式和内容在第司. 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协’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协’是即唱又舞。” 这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 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
    在藏史《萨迦世系史》中记载:“-木狗年(1034)年时,卓地(现西藏萨迦寺附近)有大庙会,往观焉,百技杂艺 之中,有巫师多人,自在女二十八人,戴面具,手持兵器,另有长辫女击鼓,随之而舞,至为奇观......。”这就是说在十 一世纪以宗教祭神法舞为主的艺术形式中,掺杂了百技杂艺等内容,还正式出现了男女合舞的场面,并出现了自在女、巫师等形象的戏剧人物了。这进一步说明了“羌姆”已由单纯的宗教仪式发展为既媚神又娱人的艺术形式,更加接近了世俗化。
    相传十四世纪,噶举派僧人唐东杰波(1385----1464年,后藏地区民间出现的传奇人物)是藏戏的改革者和创新者,他把“羌姆”等宗教仪式由寺庙引向了民间。唐东杰波一心想为众生谋利,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铁索桥。为建造铁索桥募捐集资,他吸收了当时各地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并邀请了山南穷结县一户叫白拉家的七位能歌善舞的姊妹组成演出班子,二人扮猎人,二人扮王子,二人扮仙女,一人击钹,唐东杰波亲自编导节目,设计唱腔唱词,利用寺庙里活动的跳舞神舞蹈形式,以穿插进佛“本生”的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内容,编排了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村场小巷卖艺募捐,并教化众生。七姊妹组成的“宾顿雪巴”就是最早的藏戏白面具派, 这就使过去较为单纯的跳神舞“羌姆”逐渐戏剧化,在哑剧性的情节化舞蹈中开始出现了说和唱。随着表演手段的不断加强, 使这一新生的艺术表演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分离了出来,形成藏族戏剧艺术的雏形。这一改革顺应了时事,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从而使改革后的艺术表演形式流行更为广泛,彻底实现了藏戏由寺院走向民间,并使之完全成为藏区世俗化的一种歌舞艺术。
    五世0阿旺.洛绒嘉措建立甘丹颇章(当时藏区地方政权),统一西藏后,拉达克地区曾派一支歌舞队前来拉萨祝贺,那翩翩舞姿,悦耳的音乐,使0如痴如醉,便遴选十二、三岁的男童(小扎巴)派往拉达克地区学习歌舞。五世0在北京觐见大清顺治皇帝时,经常出席宴会,游乐观戏,从汉族戏剧艺术和宫廷歌舞中受到一定启发。返藏后五世0在藏族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对藏戏内容和表现形式都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使藏戏成为一种独立于宗教活动及各种民间艺术之外的,具有一 整套独特演出形式的藏民族表演艺术。为使藏戏表演职业化,五世0把演员从寺院中分离出来,成为专职艺人,并组成西 -史上第一个职业藏戏班子----觉木隆。同时,把艺人所用唱本由叙述体发展为代言体,这便形成了后来所见的演出“脚 本”。并使藏戏表演在前后藏地区和山南发展普及以后,各地职业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据藏史记载,当时每年参 加噶厦组织雪顿节的献演剧团达十二个,从而形成了早期藏戏 的白、蓝面具两派。
      二、甘孜藏戏的种类与源流
    甘孜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是对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的真实写照,县内藏戏表演十分普及。目前,县境内的藏戏可以分为羌姆、阿姐 拉姆、协、夏卓等,简述于后; 1.羌姆:意为寺庙跳神。它是宗教意识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来源于藏族早期笨波教的祭礼舞蹈,甘孜各教派的羌姆大约在公元八至九世纪由西藏传入。跳神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各寺的具体情况而定,地点一般在寺院内大殿前的广场上,是属一种具有严密程序的舞蹈艺术,无论提动作的组合,还是队形的变化,各寺都有一定的规范程式,通过专门负责舞蹈训练的舞师,依照跳神舞谱的指点和自身的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乐器主要有 大鼓、钹、长号、海螺、法铃、唢呐等。击鼓是舞蹈中最为重 要的节拍指示,从舞蹈的内容表现形式大体可以分为驱邪禳灾舞、0保佑舞、赐福消祸舞、祭祀娱神舞,神鸟仙兽舞等。 2.协:又叫“弦子”。在甘孜县境内有孔萨协钦、仲萨协、 格达协,郎扎协等,其中白利寺五世格达-创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格达弦子尤为著名。起初用此歌舞祭祀亡魂、超度灵魂、免荒灾。以后逐渐丰富其内容而流传于民间。表演 时无伴奏乐器,起舞时,男女两队轮歌共舞,围成圆圈,相对而立,男演员抬头,女演员低头,沿着弧线,先慢后快,边歌边舞,舞蹈的脚步动作矫健,带有“夏卓”的风韵。据说格达-写了二十四首诗歌,并教演员唱, 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格达弦子有唱跳的民间舞。 3.夏卓:俗称“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最先是由西藏传入的一种舞蹈形式。大约在300多年前由甘孜寺、大金寺僧侣从西藏日喀则学回。最初其内容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上师、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为主。夏卓传到甘孜之初由寺庙掌握,表演者皆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进行表演,后来流入民间后则无时间和性别的限制,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佩腰刀,脚或腰部需挂1串响铃,以增添音响色彩。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继承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长处,形成了 “甘孜踢踏”优美的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甘孜踢踏舞曾于1964年应邀赴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80年参加全国农民业余文艺调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90年, 参加全省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获得表演一等奖;还获得州、县颁发的多项奖。 4.阿姐拉姆:即甘孜藏戏。-铁鼠年(1780年)从西藏传入,当年,甘孜寺阿巴扎仓嘎洛勒巴去西藏日喀则噶丹寺学习“迥巴”派藏戏,带回剧本和“嘎尔”(祭祀舞)的乐谱及制作精致形象逼真的面具工艺,并把所学的藏戏艺术使授给甘孜寺阿巴扎仓藏戏团,次年,地方-认为这种行为泄露了天机而勒令藏戏团停演。-铁狗年1790年),甘孜寺第三世郎扎-.向巴克珠又重建了剧团。-水猴年(1932年),日嘉-接管了剧团,并表演了藏戏剧目《郎萨雯波》,从此,藏戏在甘孜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甘孜藏戏。 解放前,每年的-7月,在甘孜寺举行大型佛事活动后,该寺的泽尼扎仓剧团和阿巴扎仓剧团分别以八大藏戏为内容演出3至7天藏戏。
    甘孜藏戏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 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甘孜,每逢佳庆节日的文娱活动中,藏 戏都是必演的剧目之一。甘孜藏戏除在本县城、乡村的演出外, 还参加了多次省内外的演出:
    1986年,甘孜藏戏参加了甘孜州“跑马山之秋”文艺调演;
    1989年,甘孜藏戏应邀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舞美艺术” 演出;
    1990年,在甘孜州第二届文艺调演及建州40周年庆祝活动 中,甘孜藏戏演出队以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广泛赞誉;
    1991年9月,甘孜藏戏参加了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演出;
    1993年8月至10月,甘孜藏戏演出队在北京八达岭等地演出, 历时两个月。
    1994年,甘孜藏戏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出;
    1995年6月至11月,甘孜藏戏在北京,北戴河等地演出;
    1996年6月至10月,甘孜藏戏参加大连和自贡市艺术节演出。
      甘孜藏戏演出队每次都以其独特、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很 高的荣誉,并得到了国内外、省、州以及兄弟县来宾和观众的 好评和赞扬。
      达通玛大草原位于甘孜县城西北部,那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恰似蓝天下的一块巨大的绿毯。成群的牛羊恰似点缀其上的朵朵鲜花,那种辽阔悠远的美丽,令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大草原除景色美丽外,还有著名的古刹奇观、神秘的宗教习俗和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等,等待人们去发掘和探索。
    一、古刹奇观
    由于达通玛地处川藏高原腹地,千百年来 与外界交往较少。因而,宗教活动在这里发育十分完整,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达通玛草原的著名寺庙扎拉寺是目前甘孜县境内十一座宁玛教(红教)寺院中最著名的一座。该寺坐落在达通玛区查龙乡政府所在地,海拔3980米, 距县城100公里,有甘达公路相通。
    扎拉寺名的来源为达通玛境内有达、扎两条沟,而寺庙就 建在扎沟中的支沟内,由此得名“扎拉寺”是“支沟寺”之意。根据《甘孜州藏传佛教寺院志》记载:在达通玛境内有一座噶嘉圣山,圣山的顶上修建了两座笨波寺(黑教)。一座叫德拉 寺,另一座称扎饶忍扎噶寺,后一座寺庙是由凯珠强波郎觉(1130年圆寂)的弟子曲杰玛创建,当时的施主是苏日戈巴(蒙古族,至今达通玛辖属还有苏日戈巴家族的后裔)。- 弟五胜生火猪年(1287),-益西贡波把扎饶忍扎噶寺改宗 为宁玛教(红教),并迁址到现在的地方,命名为“扎拉寺”, 从那时起,扎拉寺寺名沿用至今。
      1、寺庙建筑庄严巍峨。该寺坐落在一片绿色的草滩之中,寺庙金碧辉煌,神殿内塑有一尊莲花生大师像,高约五米,呈 金黄色,大师神态端庄肃穆,面略带微笑。庄重巍峨的莲花生大师像坐落在净土铜色山宫;寺内还设有密显教修习讲授院, 其金顶和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大殿周围经旗杆、转经房和僧舍林立,寺庙周围还建有大量的佛塔,散布着上百顶牧民 帐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寺庙后的神山上插满了无数经旗,微风吹动,经旗猎猎,给人以气势磅礴和庄严肃穆之感,使之不由得肃然起敬。
      
      2、红教经典来源及教义特点:从经典来源来讲,宁玛教可分为两种。一种叫作“噶玛”,又称为口传,这种口传经典主要是根据公元八、九世纪以来翻译的密宗经典,在民间由父子或师徒相传而沿袭下来的。另一种叫“德玛”,又称伏藏,据说是八世纪末莲花生大师等人把密宗经典埋在地下,几百年后被人挖掘出来进行传授的。 奇特的教义:宁玛派修习的教义主要是0,主张人的心体是纯净的,心体本质是“远离尘垢”的;重密轻显,苦修净心-。在修习方法上显得十分特别,他们习惯在深山密林里搭棚或选僻静的岩穴里独自修习密法。他们练气功以把握心体,以气养身,并逐月缩食,力图练就仅在口内含数粒青稞就能维持生命的境界。此外,修习者还有意在隆冬雪地和酷暑烈日之下赤身-,苦练把心安住一境的功夫,摆脱各种欲望和心意,以求达到0法的成果。
      3、独具风格的佛事活动:达通玛宁玛教法会内容除了僧人集中在大殿念经以外,还组织僧人跳神。跳神是为配合经典内容说教的舞蹈,同时,也是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相结合的节庆活动,跳神的僧人主要是年轻的僧人,并提前在本寺专门训练。有成套和系统的舞蹈动作和准确鲜明的舞蹈语汇。跳神时 要戴上马、牛、鹿、猴、大鹏鸟、狮子等家畜和野兽的面具。每年-六月十日至十五日在大殿前跳神,由寺庙的乐队伴奏,主要乐器有白螺,大号、小、唢呐、锣、鼓、钹等。“桑东”在藏语中是烧香的意思,-六月十日至十五日,扎拉寺特别热闹,漫山遍野香烟缭绕,人们头顶蓝天,面向神山,燃起放在柏树枝青稞、酥油、大米、糌粑等物的火堆,其含义是向神供奉,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吉祥。善男信女仿佛看到了神灵的威严和天地的庄重,此时此刻神灵的力量仿佛取代了个人的意志,在广阔的草原上,在这样一种特有氛围中人们实现了心理上平衡和满足。 藏传佛教跳神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一种民俗节日。当吉祥的节日来临之际,人们便络绎不绝地向寺院汇集,善男信女点起酥油灯,烧香拜佛,捐钱赠物以求神灵保佑吉祥。稍后,寺庙将举行跳神舞会,善男信女静心观赏,身心全部沉浸在那情节起伏跌宕的剧情当中,这时,随着剧情中善恶美丑的撞击,人们的心灵真正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跳神活动期间,青年男女身着艳装,谈情说爱,结交情侣,成为跳神会上的又一亮 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宗教法会已注入新的内容,它不但是一种宗教法会,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
    二、保佑平安的嘛呢石堆、经幡、经墙
    当你来到达通玛大草原上,你就会发现到处都会遇到刻有藏文的石堆,藏语叫“嘛呢”。它是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奄嘛呢叭咪哞”的简称。 据说经常默念六字真言可以消灾免祸、一生平安。因而,藏族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表示这种心愿,于是形成了藏区处处有嘛呢石堆的宗教景观。人们为祈求平安都会主动刻嘛呢石,并将它们堆起来,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虔诚信教徒的堆积,嘛呢石堆越堆越大,平时人们经过石堆时都要主动添加石头,伴以口诵六字真言,并自左向右绕行数圈,可以说嘛呢石堆已成为藏族群众从事日常佛事活动的场所。 经幡:在达通玛大草原深处的青山绿地,圣湖清溪之滨经常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经幡在飘扬。特别是在扎拉寺背后神山阳坡上重重叠叠地插满了数以万计的经幡。在嘉仁塘的经墙外围绕着的这些经幡都用多条牦牛绳或尼龙绳支起,几十层挂满经幡的环状绳索将经墙的周围紧紧地围住,形成了一个由经幡组成的大金字塔。在茫茫的草原上,出现这样一个经幡飘扬的庞然大物,自然使游子心情震撼,假如你来到这里挂上一张经幡,你就为自己许下一个祈祷平安的心愿。站在经墙或神山的经幡 下,人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神秘莫测力量的存在。
    三、让灵魂升华的地方-----台
    -,其来源说法不一,普遍认为是一种人生献身精神的体现。-台是藏区人死后用来举行葬礼的地方。-台一般设在高山阳坡之上。四周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它是人生的最后一站,死者将被送到这里,-会念经为死者指明天堂之路,不久,作为神仙化身的秃鹫纷纷结队飞来,将死者尸体食尽,然后飞向遥远的天空,相传这样能将死者带入天堂,并使自己的灵魂进入来世的领地。而达通玛的-台却与众不,-台坐落在离扎拉寺1公里的南端,距山脚有350多米高的一片绿色山坡之中,浓密的青草和各色野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这里空旷幽静,庄严肃穆。这里的经幡堪称藏区之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遮天蔽日。条形的嘛尼经墙、呈金字塔形的经幡、灵塔仿佛造就了一个极乐世界,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从今生到来世的畅想,这是游牧文化的古老遗风。
    四、服饰
    牧民的藏衣,一般都具有长袖、大襟、腰宽等的特点。根据用料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等三种藏袍。皮毛藏袍是用老绵羊皮鞣好逢制的,缝制好的皮袄叫“杂巴”。女式皮袄衣襟边用三种纹式的氆氇缀装饰,氆氇上镶有红、黑两道平布。穿着皮袄时,袍内配穿一件半高领、斜开衣襟的锦缎锁边的夹衬衣,衬衣多半以紫红色、咖啡色、黄色和白色绸缎缝制。腰系长长的红色茧绸,身后打一个结,腰带的侧旁佩挂一个嵌有珊瑚的银制奶钩,奶钩最早为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品。羔儿皮藏袍是把小羊羔皮鞣好后加工缝制,衣面一般都配红、黄、绿等色的锦缎料子,这种缝制好的藏袍叫“查日”。女式藏袍沿边镶以水獭皮边。男式藏袍沿边镶以虎皮或豹皮。看起来既美观又大方。布料藏袍有单、夹两种,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更换,系上腰带后,使腰际形成大行兜囊。内衣配穿一件白色或其它颜色的衬衣,天气暖或劳动时,即把袖子束在腰上,极为方便。牧民男女夏天都头戴宽边礼帽。冬天一般戴狐皮帽,狐皮帽呈圆筒,帽后开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顶部用彩缎制作。戴上以后,尽显草原牧民洒脱剽悍。牧区妇女一般将头发梳成数百根细辫子,下接黑色丝线,上面饰有玛瑙、琥珀、珊瑚、松耳石等珠宝。
    五、饮食
    牧民平时多以糌粑、酥油、牛奶、酸奶、牛肉、奶渣等为主食,茶是不可缺少的饮料,每餐都离不开茶。牧民热情好客,客人到了就可以就餐。以酥油汤和人参果、酸奶中加白糖、包子、藏八宝粥、酥油茶或牛奶等可口食品款待贵客。遇重大节日和各种礼仪时,用新鲜酥油、人参果、黄糖合并做成方块,用酥油镶色做成各种吉祥图案,藏语称“体”,作为款待和馈赠贵宾的珍贵礼品。
    六、民间体育盛会----赛马
    每年的赛马活动是达通玛最主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牧民认为赛马活动是免灾解难,六畜兴旺,保佑平安的一件大事,因而都踊跃参加,赛马开始前,骑手们要牵马绕柏枝堆转三圈,同时,口诵祝愿-,高呼“拉索罗”、“扎西德勒”以示祝福。骑手一般是十五岁左右 的少年。主持-的长者把马及骑手引向赛马场跑道的起点上,排列整齐后,一声铃响,骑手们各自快马加鞭冲向终点。赛马获前三名的骑手将获得一根哈达和不同数量的大茶,其余 骑手也将获得表示祝贺的哈达一根,并口呼吉祥如意。-上还将举行在马背上射击和拾哈达等高难度动作的比赛。比赛期间,还要举行牦牛舞、狮子舞、摔跤、拔河、举重等演出的体育比赛。赛马是草原牧民体现自己骁勇的盛大活动,赛马期间,整个草原都将沉浸在热烈、吉祥、欢乐的气氛中。
      七、美丽的达通玛草原资源丰富
    达通玛草原有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色须塘,藏语为“金盆宝地”之意,这里黄金储量丰富。辽阔的达通玛草原上还栖息着马熊、獐子、磐羊、鹿、黄羊等野生动物,有“棒打獐子,瓢舀鱼”的美称。
以下地名与甘孜县面积相当:
甘孜县特产与美食
甘孜辣仔鸡
甘孜辣仔鸡
甘孜老腊肉
甘孜老腊肉
甘孜香猪腿
甘孜香猪腿
甘孜奶渣
甘孜奶渣
马鸡
马鸡
甘孜糌粑
甘孜糌粑
甘孜牦牛
甘孜牦牛
水晶
水晶

到甘孜县必去著名景点
达通玛大草原
达通玛大草原
甘孜寺
甘孜寺
白利寺
白利寺
干因戈硫磺蒸气沙坑浴
干因戈硫磺蒸气沙坑浴
奶龙山
奶龙山
旭日岭温泉
旭日岭温泉
大金寺
大金寺
扎日拥康神山位
扎日拥康神山位

甘孜县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甘孜县怎么看? ---说两句吧!

  

四川甘孜甘孜县所在地市的区县/乡镇/街道地图:

 四川甘孜理塘县
 四川甘孜甘孜县
 四川甘孜炉霍县
 四川甘孜新龙县
 四川甘孜泸定县
 四川甘孜丹巴县
 四川甘孜康定县
 四川甘孜道孚县
 四川甘孜九龙县
 四川甘孜雅江县
 四川甘孜德格县
 四川甘孜白玉县
 四川甘孜色达县
 四川甘孜巴塘县
 四川甘孜稻城县
 四川甘孜得荣县
 四川甘孜乡城县
 四川甘孜道孚县协德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协德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木茹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银恩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维它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龙灯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新荣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甲学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宗麦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歌乐沱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下罗柯马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色卡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沙冲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上罗柯马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奔戈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竹巴龙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中心绒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卡攻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水洼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甘孜镇
 四川甘孜甘孜县仁果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拖坝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斯俄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如龙镇
 四川甘孜康定县新都桥镇
 四川甘孜稻城县邓波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仲尼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新都镇
 四川甘孜新龙县甲拉西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红顶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木拉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龚垭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呷拉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白垭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色西底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更知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扎拖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来马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汪布顶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下拖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昔色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瓦日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绒盖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姑咱镇
 四川甘孜康定县沙德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贡嘎山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普沙绒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雅拉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吉居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时济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前溪乡
 四川甘孜泸定县泸桥镇
 四川甘孜康定县舍联乡
 四川甘孜泸定县德威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麦崩乡
 四川甘孜泸定县冷碛镇
 四川甘孜泸定县新兴乡
 四川甘孜泸定县兴隆镇
 四川甘孜康定县三合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金汤乡
 四川甘孜泸定县得妥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瓦泽乡
 四川甘孜泸定县磨西镇
 四川甘孜泸定县岚安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呷巴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甲根坝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章谷镇
 四川甘孜泸定县烹坝乡
 四川甘孜泸定县田坝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朋布西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巴底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塔公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巴旺乡
 四川甘孜泸定县杵坭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聂呷乡
 四川甘孜泸定县加郡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捧塔乡
 四川甘孜康定县孔玉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革什扎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边耳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八角楼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德差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呷拉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红龙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子耳彝族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丹东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柯拉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普巴绒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祝桑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东谷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东谷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瓦多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米龙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三垭彝族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呷尔镇
 四川甘孜九龙县汤古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八衣绒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斜卡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水子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三岩龙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俄尔彝族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小金彝族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上团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格宗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八窝龙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木绒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梭坡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朵洛彝族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岳扎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鲜水镇
 四川甘孜道孚县八美镇
 四川甘孜雅江县波斯河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半扇门乡
 四川甘孜丹巴县太平桥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恶古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格西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牙衣河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踏卡彝族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西俄洛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乌拉溪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烟袋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湾坝彝族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麻郎错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洪坝乡
 四川甘孜九龙县魁多乡
 四川甘孜雅江县河口镇
 四川甘孜炉霍县泥巴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雅德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洛秋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斯木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宜木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仁达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南多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麻孜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朱倭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七美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生康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贡隆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甲斯孔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宗塔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扎科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亚卓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上罗柯马乡
 四川甘孜道孚县瓦日乡
 四川甘孜炉霍县更知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色西底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庭卡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下雄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四通达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夺多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泥柯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茶扎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竹庆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大德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俄支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马尼干戈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沙堆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达马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普马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和平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乐安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岳巴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洛古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大盖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雄龙西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绕鲁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卡龙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玉隆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麻日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色威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八邦乡
 四川甘孜甘孜县查龙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通霄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拉日马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错阿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友谊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博美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中扎柯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皮擦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尤拉西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上然姑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银多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柯洛洞乡
 四川甘孜新龙县子拖西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窝公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卡松渡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温拖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更庆镇
 四川甘孜德格县俄南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年古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安孜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盖玉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沙马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浪多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阿须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打滚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麻绒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亚丁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河坡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热加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阿日扎乡
 四川甘孜德格县所巴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麻呷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长须贡马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德荣马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登龙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长沙干马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长沙贡马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赠科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长须干马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呷衣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阿察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温波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格孟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瓦须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尼呷镇
 四川甘孜石渠县蒙宜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建设镇
 四川甘孜白玉县麻邛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洛须镇
 四川甘孜白玉县金沙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色须镇
 四川甘孜石渠县宜牛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辽西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真达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纳塔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奔达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色柯镇
 四川甘孜石渠县虾扎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山岩乡
 四川甘孜白玉县章都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翁达镇
 四川甘孜石渠县正科乡
 四川甘孜石渠县起坞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泥朵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克果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然充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康勒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亚火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旭日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大章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绒坝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杨各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大则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复邛镇
 四川甘孜理塘县中木拉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拉哇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高城镇
 四川甘孜色达县亚龙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党巴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甲洼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君坝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塔子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禾尼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藏坝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哈依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年龙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格木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曲登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洛若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苏哇龙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喇麻垭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拉波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觉吾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章纳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麦洼乡
 四川甘孜色达县霍西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昌波乡
 四川甘孜理塘县上木拉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地巫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中咱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亚日贡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香巴拉镇
 四川甘孜乡城县尼斯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沙贡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波密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正斗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白依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莫多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徐龙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松多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赤土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日龙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波戈溪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蒙自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金珠镇
 四川甘孜巴塘县甲英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各卡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香格里拉镇
 四川甘孜得荣县曲雅贡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桑堆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奔都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措拉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吉呷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省母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八日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茶洛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傍河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古学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列衣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俄牙同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水洼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子庚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青德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贡波乡
 四川甘孜巴塘县德达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色拉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白松乡
 四川甘孜稻城县巨龙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青麦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松麦镇
 四川甘孜乡城县然乌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洞松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斯闸乡
 四川甘孜得荣县茨巫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热打乡
 四川甘孜乡城县定波乡
当前手机版本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