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贵州遵义正安县市坪乡
> 贵州 > 遵义 > 正安县 > 市坪乡
贵州遵义正安县市坪乡
查看地图
行政代码:520324203 | 行政级别:乡 |
长途区号:0852 | 车牌号码:贵C |
面积:110.5km2 | 邮政编码:563400 |
身份证前六位:520324 | 隶属政区: 正安县 |
市坪乡相关网站: 正安县旅游指南 正安县特产介绍 遵义品牌网 遵义旅游指南 遵义特产介绍 贵州品牌网 贵州旅游指南 贵州特产介绍 |
正安县市坪苗族仡佬族乡位于正安县南部,距离县城88公里,地处东经107°34'至107°41',北纬28°13′至28°20′之间,东靠凤冈县,南连谢坝仡佬族苗族乡,西邻流渡镇,北接中观镇、务川县。
-区位概况
境内平均海拔1200米,幅员面积110.5平方公里。1992年,市坪乡耕地面积14233亩,其中田8809亩。经2002年至2004年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12062亩,其中田7903亩。森林面积76245亩,覆盖率达46%。全乡辖4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有4528户20512人,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87.2%。乡政府驻地市坪场,平均海拔1080米,年平均气温16.2C,积温5027.5C,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072mm,年均日照时间1080小时。
-区划发展
市坪乡区划沿革,明清时情况不明。民国年间,设市坪区,治所设市坪,辖土坪、流渡、谢坝和市坪四乡镇地域,并辖至务川县黄都镇丝绵村倒马坎和凤冈县土溪镇黑溪沟之汤口窝。解放后,两县地方划出,其余地域属谢坝区管辖。1958年,该区并入流渡区,设市坪、河渡两公社。1978年,原谢坝公社所属前锋、联丰大队拔入市坪公社。1981年8月,恢复谢坝区建制,辖该地市坪、谢坝两乡。1987年9月,成立市坪仡佬族苗族乡和河渡苗族仡佬族乡。1992年7月,撤区并乡,由市坪、河渡两民族乡合并建立市坪苗族仡佬族乡,辖市坪、河渡两管理区。1997年分成市坪、龙坪、粗石、河渡四个管理区,下辖营堡、刀塘、安乐、柏杨、龙洞、市坪、政坪、前锋、联丰、茶林、大林、张村、河渡、明阳、战斗、青星、卫星、山源18个村,152个村民组;2002年8月撤管理区并行政村,设市坪、龙坪、粗石、河渡四个村,58个村民组。
-基础设施
1、交通设施:市坪是典型的高山农业乡。区位偏僻,交通落后,长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1968年,市坪乡境内通公路,但仅至河渡村廖家祠堂,长14公里;1978年全乡公路增至此45公里。以后虽不断有所发展,然路面狭窄,碎石暴露,坑洼不平。直到1998年冬,方才开始较大规模改造谢坝至市坪入境主干公路并相继改造境内其他主要公路。2001年兴修市土(市坪到凤冈县土溪镇)公路;2003年通车并扩建改造完成。2003年开始改造市晏(市坪至中观镇晏溪村)公路,2004年通车,大大缩短了市坪到县城的里程。至2004年,市坪乡已有市谢、市土、市晏、市丝(市坪通务川黄都镇丝绵场)和市新(市坪到凤冈县新建乡)五条出入境公路。客货运发达。每日有一班直达遵义的班车,通湄潭的班车三班,其中一班经市坪到丝绵;通县城班车两班。2002年前,市坪居民生产、生活用煤多从遵义运入,桴焉、安场、中观的煤须绕道谢坝;之后,土溪、中观煤均可便捷运进。至2005年,全乡村民组均已通公路;通车里程达96公里,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的村组公路网已经初步形成。 2、农田水利:市坪乡境内属喀斯特地形,多岩穴溶洞,河流流程较短,多形成伏流。因此地表水缺乏,原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紧张,秋冬时节,农民多饮用冬水田里的蓄水。解放后,乡境内先后修建成了刀塘(共青湖)、杨家湾、田村、还路沟、三岔河五个水库以缓解灌溉问题。水库占地面积310亩,总蓄水量3万立方米,灌溉3400亩;并起到了有效蓄洪的作用。1977年秋,原流渡区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汇集市坪,改直市坪场区域河道。1985年,引格斯坝水源,修建营堡蓄水池,初步解决乡集镇饮水问题。1992-1998年,乡境内农村逐渐建设并普及自来水饮水设施。1998-2002年,引龙坪村林里头水源,彻底解决乡集镇及申家、小木丛村落饮水、灌溉问题。2002年改造刀塘(共青湖)水库,1998年兴修集镇排洪工程,稍减夏洪水患。1997年至2005年,相继进行坡改梯、水毁恢复工程和国土整治,新增耕地2000亩,并使大量原有坡耕地变成梯土梯田,有效保持了水土。
3、集镇建设:市坪乡集镇,形成于明朝中后期,清朝道光年间正式设置场镇,民国年间,郑和周任市坪区区长,始修区公所于原黔王宫,即原市坪管理区新址后面山上,前后市坪均为乡治治所。解放初,街上有70户居民,200多人,1992年130户,不到500人,集镇占地面积不足0.12平方公里。1997年,实施集镇改造工程,新修沿河公路,兼上下场口居民和单位建设,使集镇区占地面积增至0.2平方公里。此后,该乡实施集镇建设规划,特别是在2002年后,制定连接四县八乡镇集贸中心目标,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加上乡敬老院落成,30户移民搬迁工程竣工,2005年,集镇常驻户口达到189家,集镇建设占地0.46平方公里,形成了长达一公里的街道集镇区;2005年,街上超市、商店、餐馆、旅社等各类店铺138家,赶场天外来摊点布满集市区,客货运交通方便,连接四县八乡镇的商贸集散中心正在逐步形成。
4、电视通讯:1996年7月,通信光纤架设到市坪,取代手摇电话机。2003年,乡境内公私座机达400门。2002年,移动通信公司在乡人民政府驻地建成地面机站,市坪境内干部群众开始使用手机;农村无线座机遍及境内各自然村寨。2004年,又在龙坪村龙桥坪和河渡村怀金山修建地面接收机站,乡境内有效通信范围更加扩大。1992年,邮政、电信分家,至2005年,市坪邮政仍隶属谢坝邮政支局,以邮政投递点开展各项相关业务,没有正式职工,长期使用合同工。
5、电力设施:20世纪七十年代后,使用柴油机打米,逐渐取代了碾房,1972年,市坪村龙塘沟修建水电站,发电功率40千瓦,供给原市坪公社照明(不含原属谢坝公社的原联丰、前锋大队),1988年停止发电,1989年电站废毁。1990年,原正安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拨专款20万元,经流渡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到市坪,以良坎电站供电解决市坪照明问题,当年国庆节开始供电。2001年与乌江电站并网,进行第一期农网改造,到2005年,第二期农网改造全部完成。2003年实行城乡同网同价。市坪乡重视能源建设,从2002年到2005年,全乡已有沼气池500个,既方便了群众生活,节省了燃料劳动力和资金,也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经济状况
1、农业:市坪乡境内土壤主要是酸性黄土,土层深厚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洋芋),小麦较少。蔬菜类有白菜、菠菜、青菜、南瓜、萝卜、辣椒、大蒜、莴笋等。水稻品种,在20世纪70年代前,水稻品种多为本地麻谷、红花米等,以后一度普遍种植产量较高的“黔农一号”麻谷。1988年,县农业局技术员到原市坪仡佬族苗族乡任科技副乡长,推广杂交水稻和单株油菜成功。20世纪90年代,玉米基本全部改为高产杂交品种。推广杂交水稻和玉米后,水稻、玉米产量在1980年729万斤的基础上成倍增长,比1949增长了3.6倍。市坪乡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上拨款和烤烟、畜牧业的政策性收入。2002年,市坪乡执行农业税改革政策,全乡按政策减征税44.2万元,占原农业税总额的47%;2003年再次降低农业税,2004年实行免征农业税。 2、畜牧业及后续产业:全乡确立了“稳增生猪,主攻牛羊,重点突破仔畜繁育”的发展思路,以养殖大户带动,建立畜牧养殖小区形成规模,到2005年,全乡畜牧产值达600万元。2002年,市坪乡确立"烤烟调优,畜牧调重,后续产业调特"的经济发展思路,打破了认为市坪不能生产优质烤烟的传统观念,使烤烟生产逐渐上新台阶,到2005年,生产级内烟叶7611担,产值301万元。注重农业后续产业的发展,抓中药材、辣椒、大蒜、魔芋,实施反季节蔬菜工程,建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并且栽培苦丁茶3600亩。2004年,辣椒、大蒜种植亩产值达3000元。2005年辣椒总产值达150万元。以茶叶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2002年,吐香茶获得国际金奖。除烤烟油菜外,市坪盛产黄柏、栀子、杜仲、天麻、桔梗、白术、金银花等中药材。河渡村上坝组村民在1964年就开始种植中药材,村民陈明文、陈官杰等人都是中药材种植能手,依靠种植中药材在当地富裕起来。
3、手工业:市坪乡境内有铁、铅锌等矿产资源。河渡村水打坝、三祝坝、莲草坝,龙坪村三合水曾生产陶器;市坪村纸厂沟曾生产火纸。20世纪90年代后,打砂、制砖、木材加工等乡镇企业逐渐兴起,至2005年,全乡有打砂场3个,建筑材料预制件厂2个,木材加工厂一家,蜂窝煤加工厂5家,面条加工厂2家。
由于受打工经济和本乡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外出打工人员日渐增多。务工地点遍及南北,但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云南,也有少数农民到西藏、新疆。全乡年打工收入在600万元以上。
4、林业:市坪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76245亩,覆盖率46%。乔木以松杉柏为主,至今申佑祠后面山岗上仍挺拔着百余年华山松树群。龙坪村打脚沟原始森林,保护较好。1946年,韩家湾民众首次倡议封山育林,至今有集体林场1700亩,2002年获国家绿化委员会"千佳村"称号。1968年,三合水建立集体林场,1974年开展大规模造林。1985年6月建河渡村山源林场,面积5300亩,1987年列为正安县人民武装部扶贫点。刀塘、柏杨、任家湾、革思坝等集体林场建设成就也很突出。
5、名优特产:市坪名优特产有糍粑、辣椒酱、灰豆腐果、苦丁茶、银杏。市坪街上周家以做糍粑营生。糍粑的主要特点是香味浓郁,且不粘手。在做法上很有讲究,泡米、蒸米工艺特别,很有考究。市坪糍粑,已积有近百年历史。辣椒酱是市坪各族居民的传统菜肴。一般用鲜辣椒制成。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用石磨磨制,20世纪90年代,逐渐采用机器磨制。辣椒制作,通常以陶制坛子盛装密封,终年食用。辣椒酱里可渍鲜辣椒、洋姜、地笋、团葱、刺竹笋、方竹笋等,渍的东西味道极佳。
-生活状况
市坪人民勤劳、淳朴,在历代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市坪乡不但有独具特色的文物古董,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市坪乡的重点文物有申佑祠和兴隆庵铸钟。申佑祠又名申家祠堂,座落于市坪乡龙坪村申家,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32年)八月,系市坪申姓宗祠,占地710平方米,因供奉救父、救师、救君的大道完人申佑而得名。兴隆庵铸钟,原存于兴隆庵,“文化大革”后,流失到市坪村猪头岩,保存在村民吴忠乾家。其上有“清道光二十四年铸造”字样。 市坪乡古迹有马道子和鹅卵石古道。远在明清时期,市坪就是商贸往来必经之地。出于人行交通和人们行走的需要,居住在此的明清先民即以鹅卵石修路,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此种人行大道,在市坪乡境内龙坪村申家南侧和市坪村革思坝尚存多段,特别是申家附近一段保存较长而且完整。
其名胜有天生桥和奇泉龙塘。天生桥位于市坪乡南境公路东侧,三面环山,东西飞架天堑之上,两岸悬崖陡峭,绿树掩映,桥面与石拱小桥无异,足可供人行往来,当地人称龙桥,附近有村落叫龙桥坪,即与天生桥之名有关。龙坪管理区、龙坪村的设置命名也源于此。龙泉位于市坪乡刀塘坝北面山谷,叫龙塘沟。山谷以奇泉得名,泉面径圆数尺,绿澄澄不知究竟多深。平常,泉流稳定,汩汩流出,不受伏旱影响;若遇夏洪,泉水喷薄而出,高达一二丈,蔚为壮观。
市坪乡文化底蕴深厚,清朝有孙媳乳祖故事,历代皆有闻名乡境外之优秀人士。龙坪村申姓,解放前就文风颇盛,系明名臣申佑嫡裔,历代皆有闻名乡里的文人秀士。
自2002年开展"四在农家"建设活动,历时四年,境内产生了以韩家湾、青杠堡为典型的民族新村带。人们修建连户路,进行改厕、改圈改善居住环境,积极兴建沼气池。韩家湾已有了村民篮球场和文化活动室,村民用上清洁、卫生的洗澡间。境内居民住房逐渐从传统的瓦木房改为砖混平房;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生存环境欠佳的农村居民陆续移居乡集镇、公路沿线和条件较好的大村寨。
-人口状况
市坪乡居民大都是湖广、江西和四川(含重庆市)籍移民,于明清时期辗转来市坪定居。乡境内人口,2005年有2051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9.7%。其中苗族10106人,占49.26%;仡佬族8265人,占40.29%;土家族、侗族29人占0.14%。苗、仡、汉各族居民,主要以同姓聚族结寨而居。其在服饰、居住、饮食等生活习俗方面,除市坪村梧桐溪张姓外,基本不存在差别。在传统时节习俗方面,市坪村梧桐溪人有提前一天过年的习俗。
1978年,市坪乡农民人均仅200斤稻谷,150斤玉米,农民主食除吃玉米面,还吃洋芋、红薯等杂粮。平时人们很少吃肉和饮酒,就是泡酒筵席也很少见。1980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口粮普遍得到满足,农村人都以大米为主食。一时农村自煮酒吃的增多,市场上白酒供过于求,筵席上也普遍有了酒。同时,市场开放,生活日用品也丰富起来。农村人经常都有肉吃。衣食问题解决后,人们逐渐转向建房和改善文化生活。各族群众生活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20世纪80年代后北京炉、回风炉逐渐普及境内居民家庭,人们改变冬天以火塘、火盆取暖的习惯,燃料方面,煤逐渐取代柴草,到21世纪初,煤、电、沼气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能源。
市坪乡民政工作做得较好,妥善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和解决了特困户生活困难。2004年建成乡敬老院,安置孤老人11人。2003年,市坪乡成立劳动社会保障事务所,对劳动力输出进行规范管理,2005年首批集训农民工50人有组织地输往深圳。劳动社会事务开展有序,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也顺利开展,同时,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也有效推进,日益制度化。
-教育卫生
教育方面。1978年,市坪乡教育设施简陋,市坪中学设立在青云阁。因1973年教育系统清队下放来此工作的冯宇、骆弟铭、余忠建等学科骨干老师陆续调离,师资力量又复薄弱。直到1977年恢复升学招生统考,从原正安师范毕业的教师陆续分配,情况才渐有好转。1981年,吴开太负责原谢坝区教育工作,市坪的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市坪中学和谢坝中学毕业的学生曾连续三年获得全县升学统考第一名,连续四年第二名,直到1991年,都居全县前五名。1992年,市坪乡建立,吴开太调任乡教辅站负责工作,当年,市坪乡统考成绩在新建乡中居第一名,被中专、中师学校录取七名,在全县居第五名。以后一度出现教育质量下滑,到2003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才逐步提高。1987年,市坪中学迁乡集镇,中学教育设施开始改善。但市坪乡的教育设施的真正全面改善是从1998年开始。国家利用联合国第四期贷款大力兴建校舍,在乡境内先后兴建了粗石完小、市坪民族中心完小和河渡完小。在兴建校舍中,原河渡管理区卫星完小的修建最为典型,2000年该校被列为危房,学生借民房上课。2002年该校落成。2002年,经乡党委政府努力,争取到-教育基金会员、香港企业家刘百行先生通过香港慈恩慈善基金会捐资,并由县、乡财政匹配资金,改建市坪民族中学,2003年落成。至2005年,全乡共建学校7所,乡民族中学、乡中心完小、粗石完小和河渡完小,实现了远程教学和电算化教学。2005年,全乡教职工159人,中小学在校生4383人,小学入学率为99.18%,初中入学率96.45%,“三残”入学率提高到68.75%。
卫生方面。1997年最后选址修建新的乡卫生院,1998年安装照光、照片设备,为全乡患者X-提供方便。2003年购置微机,与社保医疗连网,为干部职工就医创造条件。全乡建立18个村级诊所,形成比较健全的农村医疗网络。2003年,县、市卫生局在市坪乡抽样调查妇女生殖道疾病。2004年,实施卫VIII(即H8SP项目),至2005年,取得妇女生殖道疾病普查普治4366人次,就诊率达74.9%的成果。卫VIII项目实施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检查,其经验和做法得到国家卫生部肯定和推广。
文化和体育方面也有较大发展。1997年县内实施“千乡万村书库”工程,原18个村都建有图书室。同年,乡集镇区自建有线电视网络,2003年,远程光纤架到市坪,开通农村远程教育;次年,乡集镇区纳入县有线电视网络。
以下地名与市坪乡面积相当:
-区位概况
境内平均海拔1200米,幅员面积110.5平方公里。1992年,市坪乡耕地面积14233亩,其中田8809亩。经2002年至2004年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12062亩,其中田7903亩。森林面积76245亩,覆盖率达46%。全乡辖4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有4528户20512人,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87.2%。乡政府驻地市坪场,平均海拔1080米,年平均气温16.2C,积温5027.5C,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072mm,年均日照时间1080小时。
-区划发展
市坪乡区划沿革,明清时情况不明。民国年间,设市坪区,治所设市坪,辖土坪、流渡、谢坝和市坪四乡镇地域,并辖至务川县黄都镇丝绵村倒马坎和凤冈县土溪镇黑溪沟之汤口窝。解放后,两县地方划出,其余地域属谢坝区管辖。1958年,该区并入流渡区,设市坪、河渡两公社。1978年,原谢坝公社所属前锋、联丰大队拔入市坪公社。1981年8月,恢复谢坝区建制,辖该地市坪、谢坝两乡。1987年9月,成立市坪仡佬族苗族乡和河渡苗族仡佬族乡。1992年7月,撤区并乡,由市坪、河渡两民族乡合并建立市坪苗族仡佬族乡,辖市坪、河渡两管理区。1997年分成市坪、龙坪、粗石、河渡四个管理区,下辖营堡、刀塘、安乐、柏杨、龙洞、市坪、政坪、前锋、联丰、茶林、大林、张村、河渡、明阳、战斗、青星、卫星、山源18个村,152个村民组;2002年8月撤管理区并行政村,设市坪、龙坪、粗石、河渡四个村,58个村民组。
-基础设施
1、交通设施:市坪是典型的高山农业乡。区位偏僻,交通落后,长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1968年,市坪乡境内通公路,但仅至河渡村廖家祠堂,长14公里;1978年全乡公路增至此45公里。以后虽不断有所发展,然路面狭窄,碎石暴露,坑洼不平。直到1998年冬,方才开始较大规模改造谢坝至市坪入境主干公路并相继改造境内其他主要公路。2001年兴修市土(市坪到凤冈县土溪镇)公路;2003年通车并扩建改造完成。2003年开始改造市晏(市坪至中观镇晏溪村)公路,2004年通车,大大缩短了市坪到县城的里程。至2004年,市坪乡已有市谢、市土、市晏、市丝(市坪通务川黄都镇丝绵场)和市新(市坪到凤冈县新建乡)五条出入境公路。客货运发达。每日有一班直达遵义的班车,通湄潭的班车三班,其中一班经市坪到丝绵;通县城班车两班。2002年前,市坪居民生产、生活用煤多从遵义运入,桴焉、安场、中观的煤须绕道谢坝;之后,土溪、中观煤均可便捷运进。至2005年,全乡村民组均已通公路;通车里程达96公里,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的村组公路网已经初步形成。 2、农田水利:市坪乡境内属喀斯特地形,多岩穴溶洞,河流流程较短,多形成伏流。因此地表水缺乏,原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紧张,秋冬时节,农民多饮用冬水田里的蓄水。解放后,乡境内先后修建成了刀塘(共青湖)、杨家湾、田村、还路沟、三岔河五个水库以缓解灌溉问题。水库占地面积310亩,总蓄水量3万立方米,灌溉3400亩;并起到了有效蓄洪的作用。1977年秋,原流渡区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汇集市坪,改直市坪场区域河道。1985年,引格斯坝水源,修建营堡蓄水池,初步解决乡集镇饮水问题。1992-1998年,乡境内农村逐渐建设并普及自来水饮水设施。1998-2002年,引龙坪村林里头水源,彻底解决乡集镇及申家、小木丛村落饮水、灌溉问题。2002年改造刀塘(共青湖)水库,1998年兴修集镇排洪工程,稍减夏洪水患。1997年至2005年,相继进行坡改梯、水毁恢复工程和国土整治,新增耕地2000亩,并使大量原有坡耕地变成梯土梯田,有效保持了水土。
3、集镇建设:市坪乡集镇,形成于明朝中后期,清朝道光年间正式设置场镇,民国年间,郑和周任市坪区区长,始修区公所于原黔王宫,即原市坪管理区新址后面山上,前后市坪均为乡治治所。解放初,街上有70户居民,200多人,1992年130户,不到500人,集镇占地面积不足0.12平方公里。1997年,实施集镇改造工程,新修沿河公路,兼上下场口居民和单位建设,使集镇区占地面积增至0.2平方公里。此后,该乡实施集镇建设规划,特别是在2002年后,制定连接四县八乡镇集贸中心目标,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加上乡敬老院落成,30户移民搬迁工程竣工,2005年,集镇常驻户口达到189家,集镇建设占地0.46平方公里,形成了长达一公里的街道集镇区;2005年,街上超市、商店、餐馆、旅社等各类店铺138家,赶场天外来摊点布满集市区,客货运交通方便,连接四县八乡镇的商贸集散中心正在逐步形成。
4、电视通讯:1996年7月,通信光纤架设到市坪,取代手摇电话机。2003年,乡境内公私座机达400门。2002年,移动通信公司在乡人民政府驻地建成地面机站,市坪境内干部群众开始使用手机;农村无线座机遍及境内各自然村寨。2004年,又在龙坪村龙桥坪和河渡村怀金山修建地面接收机站,乡境内有效通信范围更加扩大。1992年,邮政、电信分家,至2005年,市坪邮政仍隶属谢坝邮政支局,以邮政投递点开展各项相关业务,没有正式职工,长期使用合同工。
5、电力设施:20世纪七十年代后,使用柴油机打米,逐渐取代了碾房,1972年,市坪村龙塘沟修建水电站,发电功率40千瓦,供给原市坪公社照明(不含原属谢坝公社的原联丰、前锋大队),1988年停止发电,1989年电站废毁。1990年,原正安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拨专款20万元,经流渡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到市坪,以良坎电站供电解决市坪照明问题,当年国庆节开始供电。2001年与乌江电站并网,进行第一期农网改造,到2005年,第二期农网改造全部完成。2003年实行城乡同网同价。市坪乡重视能源建设,从2002年到2005年,全乡已有沼气池500个,既方便了群众生活,节省了燃料劳动力和资金,也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经济状况
1、农业:市坪乡境内土壤主要是酸性黄土,土层深厚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洋芋),小麦较少。蔬菜类有白菜、菠菜、青菜、南瓜、萝卜、辣椒、大蒜、莴笋等。水稻品种,在20世纪70年代前,水稻品种多为本地麻谷、红花米等,以后一度普遍种植产量较高的“黔农一号”麻谷。1988年,县农业局技术员到原市坪仡佬族苗族乡任科技副乡长,推广杂交水稻和单株油菜成功。20世纪90年代,玉米基本全部改为高产杂交品种。推广杂交水稻和玉米后,水稻、玉米产量在1980年729万斤的基础上成倍增长,比1949增长了3.6倍。市坪乡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上拨款和烤烟、畜牧业的政策性收入。2002年,市坪乡执行农业税改革政策,全乡按政策减征税44.2万元,占原农业税总额的47%;2003年再次降低农业税,2004年实行免征农业税。 2、畜牧业及后续产业:全乡确立了“稳增生猪,主攻牛羊,重点突破仔畜繁育”的发展思路,以养殖大户带动,建立畜牧养殖小区形成规模,到2005年,全乡畜牧产值达600万元。2002年,市坪乡确立"烤烟调优,畜牧调重,后续产业调特"的经济发展思路,打破了认为市坪不能生产优质烤烟的传统观念,使烤烟生产逐渐上新台阶,到2005年,生产级内烟叶7611担,产值301万元。注重农业后续产业的发展,抓中药材、辣椒、大蒜、魔芋,实施反季节蔬菜工程,建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并且栽培苦丁茶3600亩。2004年,辣椒、大蒜种植亩产值达3000元。2005年辣椒总产值达150万元。以茶叶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2002年,吐香茶获得国际金奖。除烤烟油菜外,市坪盛产黄柏、栀子、杜仲、天麻、桔梗、白术、金银花等中药材。河渡村上坝组村民在1964年就开始种植中药材,村民陈明文、陈官杰等人都是中药材种植能手,依靠种植中药材在当地富裕起来。
3、手工业:市坪乡境内有铁、铅锌等矿产资源。河渡村水打坝、三祝坝、莲草坝,龙坪村三合水曾生产陶器;市坪村纸厂沟曾生产火纸。20世纪90年代后,打砂、制砖、木材加工等乡镇企业逐渐兴起,至2005年,全乡有打砂场3个,建筑材料预制件厂2个,木材加工厂一家,蜂窝煤加工厂5家,面条加工厂2家。
由于受打工经济和本乡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外出打工人员日渐增多。务工地点遍及南北,但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云南,也有少数农民到西藏、新疆。全乡年打工收入在600万元以上。
4、林业:市坪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76245亩,覆盖率46%。乔木以松杉柏为主,至今申佑祠后面山岗上仍挺拔着百余年华山松树群。龙坪村打脚沟原始森林,保护较好。1946年,韩家湾民众首次倡议封山育林,至今有集体林场1700亩,2002年获国家绿化委员会"千佳村"称号。1968年,三合水建立集体林场,1974年开展大规模造林。1985年6月建河渡村山源林场,面积5300亩,1987年列为正安县人民武装部扶贫点。刀塘、柏杨、任家湾、革思坝等集体林场建设成就也很突出。
5、名优特产:市坪名优特产有糍粑、辣椒酱、灰豆腐果、苦丁茶、银杏。市坪街上周家以做糍粑营生。糍粑的主要特点是香味浓郁,且不粘手。在做法上很有讲究,泡米、蒸米工艺特别,很有考究。市坪糍粑,已积有近百年历史。辣椒酱是市坪各族居民的传统菜肴。一般用鲜辣椒制成。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用石磨磨制,20世纪90年代,逐渐采用机器磨制。辣椒制作,通常以陶制坛子盛装密封,终年食用。辣椒酱里可渍鲜辣椒、洋姜、地笋、团葱、刺竹笋、方竹笋等,渍的东西味道极佳。
-生活状况
市坪人民勤劳、淳朴,在历代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市坪乡不但有独具特色的文物古董,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市坪乡的重点文物有申佑祠和兴隆庵铸钟。申佑祠又名申家祠堂,座落于市坪乡龙坪村申家,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32年)八月,系市坪申姓宗祠,占地710平方米,因供奉救父、救师、救君的大道完人申佑而得名。兴隆庵铸钟,原存于兴隆庵,“文化大革”后,流失到市坪村猪头岩,保存在村民吴忠乾家。其上有“清道光二十四年铸造”字样。 市坪乡古迹有马道子和鹅卵石古道。远在明清时期,市坪就是商贸往来必经之地。出于人行交通和人们行走的需要,居住在此的明清先民即以鹅卵石修路,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此种人行大道,在市坪乡境内龙坪村申家南侧和市坪村革思坝尚存多段,特别是申家附近一段保存较长而且完整。
其名胜有天生桥和奇泉龙塘。天生桥位于市坪乡南境公路东侧,三面环山,东西飞架天堑之上,两岸悬崖陡峭,绿树掩映,桥面与石拱小桥无异,足可供人行往来,当地人称龙桥,附近有村落叫龙桥坪,即与天生桥之名有关。龙坪管理区、龙坪村的设置命名也源于此。龙泉位于市坪乡刀塘坝北面山谷,叫龙塘沟。山谷以奇泉得名,泉面径圆数尺,绿澄澄不知究竟多深。平常,泉流稳定,汩汩流出,不受伏旱影响;若遇夏洪,泉水喷薄而出,高达一二丈,蔚为壮观。
市坪乡文化底蕴深厚,清朝有孙媳乳祖故事,历代皆有闻名乡境外之优秀人士。龙坪村申姓,解放前就文风颇盛,系明名臣申佑嫡裔,历代皆有闻名乡里的文人秀士。
自2002年开展"四在农家"建设活动,历时四年,境内产生了以韩家湾、青杠堡为典型的民族新村带。人们修建连户路,进行改厕、改圈改善居住环境,积极兴建沼气池。韩家湾已有了村民篮球场和文化活动室,村民用上清洁、卫生的洗澡间。境内居民住房逐渐从传统的瓦木房改为砖混平房;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生存环境欠佳的农村居民陆续移居乡集镇、公路沿线和条件较好的大村寨。
-人口状况
市坪乡居民大都是湖广、江西和四川(含重庆市)籍移民,于明清时期辗转来市坪定居。乡境内人口,2005年有2051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9.7%。其中苗族10106人,占49.26%;仡佬族8265人,占40.29%;土家族、侗族29人占0.14%。苗、仡、汉各族居民,主要以同姓聚族结寨而居。其在服饰、居住、饮食等生活习俗方面,除市坪村梧桐溪张姓外,基本不存在差别。在传统时节习俗方面,市坪村梧桐溪人有提前一天过年的习俗。
1978年,市坪乡农民人均仅200斤稻谷,150斤玉米,农民主食除吃玉米面,还吃洋芋、红薯等杂粮。平时人们很少吃肉和饮酒,就是泡酒筵席也很少见。1980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口粮普遍得到满足,农村人都以大米为主食。一时农村自煮酒吃的增多,市场上白酒供过于求,筵席上也普遍有了酒。同时,市场开放,生活日用品也丰富起来。农村人经常都有肉吃。衣食问题解决后,人们逐渐转向建房和改善文化生活。各族群众生活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20世纪80年代后北京炉、回风炉逐渐普及境内居民家庭,人们改变冬天以火塘、火盆取暖的习惯,燃料方面,煤逐渐取代柴草,到21世纪初,煤、电、沼气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能源。
市坪乡民政工作做得较好,妥善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和解决了特困户生活困难。2004年建成乡敬老院,安置孤老人11人。2003年,市坪乡成立劳动社会保障事务所,对劳动力输出进行规范管理,2005年首批集训农民工50人有组织地输往深圳。劳动社会事务开展有序,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也顺利开展,同时,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也有效推进,日益制度化。
-教育卫生
教育方面。1978年,市坪乡教育设施简陋,市坪中学设立在青云阁。因1973年教育系统清队下放来此工作的冯宇、骆弟铭、余忠建等学科骨干老师陆续调离,师资力量又复薄弱。直到1977年恢复升学招生统考,从原正安师范毕业的教师陆续分配,情况才渐有好转。1981年,吴开太负责原谢坝区教育工作,市坪的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市坪中学和谢坝中学毕业的学生曾连续三年获得全县升学统考第一名,连续四年第二名,直到1991年,都居全县前五名。1992年,市坪乡建立,吴开太调任乡教辅站负责工作,当年,市坪乡统考成绩在新建乡中居第一名,被中专、中师学校录取七名,在全县居第五名。以后一度出现教育质量下滑,到2003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才逐步提高。1987年,市坪中学迁乡集镇,中学教育设施开始改善。但市坪乡的教育设施的真正全面改善是从1998年开始。国家利用联合国第四期贷款大力兴建校舍,在乡境内先后兴建了粗石完小、市坪民族中心完小和河渡完小。在兴建校舍中,原河渡管理区卫星完小的修建最为典型,2000年该校被列为危房,学生借民房上课。2002年该校落成。2002年,经乡党委政府努力,争取到-教育基金会员、香港企业家刘百行先生通过香港慈恩慈善基金会捐资,并由县、乡财政匹配资金,改建市坪民族中学,2003年落成。至2005年,全乡共建学校7所,乡民族中学、乡中心完小、粗石完小和河渡完小,实现了远程教学和电算化教学。2005年,全乡教职工159人,中小学在校生4383人,小学入学率为99.18%,初中入学率96.45%,“三残”入学率提高到68.75%。
卫生方面。1997年最后选址修建新的乡卫生院,1998年安装照光、照片设备,为全乡患者X-提供方便。2003年购置微机,与社保医疗连网,为干部职工就医创造条件。全乡建立18个村级诊所,形成比较健全的农村医疗网络。2003年,县、市卫生局在市坪乡抽样调查妇女生殖道疾病。2004年,实施卫VIII(即H8SP项目),至2005年,取得妇女生殖道疾病普查普治4366人次,就诊率达74.9%的成果。卫VIII项目实施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检查,其经验和做法得到国家卫生部肯定和推广。
文化和体育方面也有较大发展。1997年县内实施“千乡万村书库”工程,原18个村都建有图书室。同年,乡集镇区自建有线电视网络,2003年,远程光纤架到市坪,开通农村远程教育;次年,乡集镇区纳入县有线电视网络。
以下地名与市坪乡面积相当:
市坪乡特产与美食
野木瓜
正安白茶
正安红苕粉
正安油茶
石磨辣椒酱
正安冰粉籽
正安豆腐干
正安山竹笋
到市坪乡必去著名景点
九道水森林公园
半山灯池
市坪乡区划
520324203200 210 市坪村
520324203201 220 龙坪村
520324203202 220 粗石村
520324203203 220 河渡村
520324203201 220 龙坪村
520324203202 220 粗石村
520324203203 220 河渡村
百度推广
市坪乡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市坪乡怎么看? ---说两句吧!
贵州遵义正安县市坪乡所在地市的区县/乡镇/街道地图:
当前手机版本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