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福州仓山区临江街道
福建 > 福州 > 仓山区 > 临江街道
福建福州仓山区临江街道
行政代码:350104004 | 行政级别:街道 |
长途区号:0591 | 车牌号码:闽A |
面积:.909km2 | 邮政编码:350000 |
身份证前六位:350104 | 隶属政区: 仓山区 |
临江街道相关网站: 仓山区旅游指南 仓山区特产介绍 福州品牌网 福州旅游指南 福州特产介绍 |
临江街道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中北部,西与仓前街道仓前路隔界,东南与下渡街道港墩、中藤地区接壤,北与台江区隔江相望。东西相距约4华里,面积0.909平方公里,居民8010户、34920人。街道办事处设于东尤街18号,下辖河边、菖蒲、港洲、信平、菜园、前街、上藤、观井、中洲、观海、东尤、桥南、勤工、浦乾、临江、环洲16个居委会。
临江街道因滨临闽江而得名,宋代以来就是福州南北交通的咽喉。西北端中洲岛在历史上曾是福州军事要塞之一,元朝就在此修筑炮城,明朝设兵重防,清代设闽海关南台分口和巡防所,民国时期亦在此派驻水警队。舍人庙至泛船浦临江沿岸长2000米,有大小码头、道头20多个,自清代以来闽北、闽西的木材、茶叶、香菇等大宗产品在此转口,销往各省及海外。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美、英、法、日等国势力侵入,在此开设洋行、鸦片馆、0女院、教堂等共104家(所),英国还在泛船浦建闽海关(洋关),使仓山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福州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辖地内观井路在清康熙时已成集市,到通商后该地与泛船浦毗连遂成为大商埠,有银行及绸布、京果、医药、金银、饮食、理发、照相等商店,是南台岛最繁华的商业区。辖地内菖蒲至港洲一带是水上船民聚居地,有船民1400余户4500余人,90%以上的居民是天主教徒。民国以前他们以船为家,靠捕鱼和从事水上作业为主,官府不许他们上岸居住、读书和工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才得到根本改变,与其他居民享有同等权利,现已全部搬到岸上定居。 1949年前临江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制茶业。1953年街道开始办一些加工性和生活服务性的场组,年产值不及万元。到1979年,办起五金、自行车配件、无线电元件、藤木家具、塑料制品、纸品等6家厂场,职工近千人,年产值达150万元、利税18.48万元。1980年后,街道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导下获长足发展,到1989年底已拥有26家工业企业,职工达2767人;年总产值达1467万元,年创利税182万元,分别比改革前的1979年增长9.78倍和11倍,发展之速居全区各街道之冠。所属仓山无线电元件厂于1974年创办,1980年时仍只是一个产值20万元、利润万余元的小厂,仅能进行简单加工,现已发展到能生产为福日彩色电视机配套的色码电感和电源线系列产品,其中立式固定电感器等7项获得省优产品,LA电感器获部优产品,1989年产值853万元,利润57.8万元。同年新投入147万元兴办了无线电元件二厂、三厂和电子陶瓷厂等3个工厂,并和香港信辉贸易公司、台湾兆耀有限公司合办两个中外合资企业。
80年代后,街道市容卫生面貌有较大改变。1982年,街道办事处以治理观井路“脏、乱、差”为突破口,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当年实现文明一条街目标,进而推动全辖区综合治理。8年来街道办事处共集资41万元,修建小街巷共97条长1650米,下水道84条长1955米,绿化植树4800余株,人均绿化覆盖面积达2平方米。同时街道还对境内黑烟和噪音污染进行整治,于1988年成为全市第一个无黑烟控制街道和噪音控制基本达标地区。
目前境内有2所医院、1所保健院、4所小学、1所业余学校、1所少年宫、8所幼儿园托儿所,另有1所天主教堂。临江中心幼儿园创办于1958年,开始仅义务收托儿童3人,1986年经过多渠道集资扩建成一座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使用面积2177平方米的5层新校舍,入托儿童400多人,是目前全区最大的一所民办幼儿园。泛船浦天主教堂建于1924年,“0”期间禁止宗教活动,教堂改作工厂,1985年后教堂恢复活动,是全省天主教的总堂。辖地内有两处著名的纪念地,中洲中东巷3号系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时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机关(公开名称为丙午俱乐部)的所在地;太平巷32号广东馆(现仓山第二中心小学),是在福州经商的广东人聚会地,孙中山曾到此地题有“戮力同心”一匾,挂在戏台正中(“0”时被毁)。临江地区曾培育过一些名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东尤街度过童年和少年;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郑怀颖出生在尤花井,少年时曾在仓山第二中心小学接受乒乓球启蒙教育。-
还有以下地名与临江街道同名:
以下地名与临江街道面积相当:
临江街道因滨临闽江而得名,宋代以来就是福州南北交通的咽喉。西北端中洲岛在历史上曾是福州军事要塞之一,元朝就在此修筑炮城,明朝设兵重防,清代设闽海关南台分口和巡防所,民国时期亦在此派驻水警队。舍人庙至泛船浦临江沿岸长2000米,有大小码头、道头20多个,自清代以来闽北、闽西的木材、茶叶、香菇等大宗产品在此转口,销往各省及海外。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美、英、法、日等国势力侵入,在此开设洋行、鸦片馆、0女院、教堂等共104家(所),英国还在泛船浦建闽海关(洋关),使仓山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福州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辖地内观井路在清康熙时已成集市,到通商后该地与泛船浦毗连遂成为大商埠,有银行及绸布、京果、医药、金银、饮食、理发、照相等商店,是南台岛最繁华的商业区。辖地内菖蒲至港洲一带是水上船民聚居地,有船民1400余户4500余人,90%以上的居民是天主教徒。民国以前他们以船为家,靠捕鱼和从事水上作业为主,官府不许他们上岸居住、读书和工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才得到根本改变,与其他居民享有同等权利,现已全部搬到岸上定居。 1949年前临江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制茶业。1953年街道开始办一些加工性和生活服务性的场组,年产值不及万元。到1979年,办起五金、自行车配件、无线电元件、藤木家具、塑料制品、纸品等6家厂场,职工近千人,年产值达150万元、利税18.48万元。1980年后,街道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导下获长足发展,到1989年底已拥有26家工业企业,职工达2767人;年总产值达1467万元,年创利税182万元,分别比改革前的1979年增长9.78倍和11倍,发展之速居全区各街道之冠。所属仓山无线电元件厂于1974年创办,1980年时仍只是一个产值20万元、利润万余元的小厂,仅能进行简单加工,现已发展到能生产为福日彩色电视机配套的色码电感和电源线系列产品,其中立式固定电感器等7项获得省优产品,LA电感器获部优产品,1989年产值853万元,利润57.8万元。同年新投入147万元兴办了无线电元件二厂、三厂和电子陶瓷厂等3个工厂,并和香港信辉贸易公司、台湾兆耀有限公司合办两个中外合资企业。
80年代后,街道市容卫生面貌有较大改变。1982年,街道办事处以治理观井路“脏、乱、差”为突破口,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当年实现文明一条街目标,进而推动全辖区综合治理。8年来街道办事处共集资41万元,修建小街巷共97条长1650米,下水道84条长1955米,绿化植树4800余株,人均绿化覆盖面积达2平方米。同时街道还对境内黑烟和噪音污染进行整治,于1988年成为全市第一个无黑烟控制街道和噪音控制基本达标地区。
目前境内有2所医院、1所保健院、4所小学、1所业余学校、1所少年宫、8所幼儿园托儿所,另有1所天主教堂。临江中心幼儿园创办于1958年,开始仅义务收托儿童3人,1986年经过多渠道集资扩建成一座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使用面积2177平方米的5层新校舍,入托儿童400多人,是目前全区最大的一所民办幼儿园。泛船浦天主教堂建于1924年,“0”期间禁止宗教活动,教堂改作工厂,1985年后教堂恢复活动,是全省天主教的总堂。辖地内有两处著名的纪念地,中洲中东巷3号系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时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机关(公开名称为丙午俱乐部)的所在地;太平巷32号广东馆(现仓山第二中心小学),是在福州经商的广东人聚会地,孙中山曾到此地题有“戮力同心”一匾,挂在戏台正中(“0”时被毁)。临江地区曾培育过一些名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东尤街度过童年和少年;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郑怀颖出生在尤花井,少年时曾在仓山第二中心小学接受乒乓球启蒙教育。-
还有以下地名与临江街道同名:
以下地名与临江街道面积相当:
临江街道特产与美食








到临江街道必去著名景点








临江街道区划
350104004001 111 观井社区
350104004002 111 上藤社区
350104004003 111 信平社区
350104004004 111 太平洋城社区
350104004005 111 河边社区
350104004006 111 仓前山社区
350104004007 111 下池社区
350104004008 111 菖蒲社区
350104004002 111 上藤社区
350104004003 111 信平社区
350104004004 111 太平洋城社区
350104004005 111 河边社区
350104004006 111 仓前山社区
350104004007 111 下池社区
350104004008 111 菖蒲社区
百度推广
临江街道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临江街道怎么看? ---说两句吧!
福建福州仓山区临江街道所在地市的区县/乡镇/街道地图:
当前手机版本 访问电脑版